当前观察:北京日报:打死不能报新闻学?炒作“天坑”才是真坑

来源:凤凰网


(相关资料图)

高考志愿填报在即,作为固定节目的支招避雷再次上演,今年的矛头指向了新闻学专业。

网红考研指导老师张雪峰以985院校的新闻传播老师还没其粉丝多来论证新闻专业不值得报;学院派则认为,高校不是MCN网红培育机构。唇枪舌剑之下,张雪峰自称“离被人搞不远了”,一些网友则“正义感”爆棚,大呼保护“说真话”的张老师。这场口水仗越来越跑偏,让人不吐不快。

其实,任何专业都有人吐槽。从“生化环材四大天坑,土木机械两大护法”,到“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劝人学法,千刀万剐”,“天坑专业”的版本持续翻新。即便是所谓的热门专业,你也能搜到一堆劝退帖。这里头,有真心话不假,但更多是同学们和从业者一时的抱怨与自嘲。然而,从上学到上班,谁不是一边吐槽一边坚持?

所谓“天坑专业”那么多,为啥新闻学招致的炮火那么猛?这和每年高考后引发热议的只有高考作文是一个道理。相较于外行不懂的理工科以及哲学等相对“高冷”的文科专业,新闻传播离大众更近,所以谁都能点评几句。而从一众人的发言可以看到,论据基本上可归结为人人都能做自媒体、现在的“垃圾媒体”太多、做记者编辑不赚钱云云。

传统媒体的渠道优势式微不假,但自媒体的鱼龙混杂反而凸显了专业性的稀缺。况且,大多数优质自媒体的主理人,都是科班出身、记者转行。事实说明,专业的训练从来都不会白费,而一些网友将对舆论乱象的怒气发泄到新闻学专业身上,这本身就不客观。仅从这场情绪宣泄大于理性讨论的口水仗,就能看出一些人媒介素养堪忧,反倒证明了新闻学专业的任重道远。

今年的“天坑”主角换成了新闻学,但每年的争论本质上都围绕着一个问题:填报志愿,到底是为了理想,还是为了“钱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事实上,志愿怎么填,从来没有标准答案,简单粗暴的二分法也禁不起推敲。

一来,任何专业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学有所成都有用武之地。特别是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没人能够精准预判哪一个专业前景好。“张雪峰们”也不过是套用了过去一段时间粗浅感性的观察,那些经验在几年后就会成为明日黄花。

二来,强扭的瓜不甜,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的脾气秉性、梦想追求都不同,那些被所谓经验操办的人生,真的是当事人想要的幸福吗?即便进了所谓的热门专业,躺平四年,就能等着数钱吗?惟有热爱能抵岁月漫长,不论是选择了什么专业,都要靠勤劳付出才能有所收获。

近些年,动辄就有声音渲染某某学科无用论。事实上,不是某某学科无用,而是这些人所言的“有用”标准太窄。毕业后要为面包和牛奶奔波不假,但大学求知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此,它更多是一种思维的训练、视野的涵养,以及为未来蓄能。很多“无用之学”或许无法立竿见影地变现,但长远观之,不仅丰盈着我们的头脑,更可能是真正的富矿。

还记得“北大屠夫”陆步轩吗?按一些人的观点,农家子弟出身的他,选择中文也属“天坑”,当屠夫更白瞎了其北大履历。但今天,他卖猪肉也卖出了连锁企业。陆步轩说现在他想明白了,读书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读书能改变思维。

当一些人吐槽基础学科是“天坑专业”时,可曾想到,正是基础研究的薄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精尖产业发展?当一些人喊出文科无用论时,可曾想到,正是人文精神的贫瘠,才让自己那么焦虑又那么偏激?

青少年令人艳羡之处,正在于他们拥有人生的无限可能,有机会为自己的真正所爱穷山距海。希望更多高考生能从心底的热出发,去成就属于自己的事业和人生。

关键词:

推荐

精彩放送

创投更多》

科技更多》

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