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传播论坛之“科技传播与智慧社会、可持续发展”双论坛成功举办!

来源:科普中国

2022年12月22日下午,2022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理论研究专委会主办的“科技传播与智慧社会”“科技传播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线上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大学、中国科协等全国各地的139名学界及业界的专家、学者和硕博士生相聚云端,分享最新学术成果,共话科技传播与智慧社会、可持续发展议题。

开幕式


(相关资料图)

开幕式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理论研究专委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苏州大学王国燕教授主持。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崔保国教授在致辞中对学会的发展和进步表示了肯定和祝贺,并期望科技传播相关的理论研究向着更加火热和活跃的方向发展。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理论研究专委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执行主任周荣庭教授在致辞中对以往支持学会发展的前辈表示了感谢,并系统梳理了近些年来学界和业界的从事科技传播研究的群体、科技传播交叉学科建设、科技传播发展方向等。周教授指出,科技传播研究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未来还需要大家齐心做更多的努力。紧接着,周荣庭教授宣读了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理论研究委员会2023年9名理事的增选结果。最后,王国燕教授向与会人员解读了今年中国科技传播论坛的相关征稿政策及进展。

**嘉宾致辞:**崔保国教授(左)与周荣庭教授(右)

科技传播与智慧社会分论坛

科技传播与智慧社会分论坛上半场由科技传播理论研究专委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周庆山教授主持。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兵从国家重大科普政策入手,分析了三十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科普理念与引领能力提升,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浙江传媒学院学术主任李涛从经典案例出发,通过焦点小组分析及符号分析对比研究了科学传播中的科普动画与科幻动画,并提出了对与科学精神符号学的思考。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系主任吴文汐通过对4357条新冠疫情谣言的分析,在时间维度上得出了常态化和突发时期的谣言在主题上的差别,在空间维度上得出了不同地区谣言的分布特征及确诊相关性等结论。苏州大学传媒学院讲师杨正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语义网络分析与情感分析方法对推特上的中国科学形象的议题、主导型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专任教师张淳从科学传播的理论视角探讨了大学生的科学知识与人脸识别技术接受意愿的关系,并探索了心理逆反等调节变量的中介作用。之后,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理论研究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特任副研究员陈安繁对以上主题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

科技传播与智慧社会分论坛下半场由科技传播理论研究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张增一教授主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邱爱金从《中国科学家》抖音号的700余条抖音入手,分析了主流媒体短视频中的科学家形象建构,并从媒介优势、主体参与等方面提出了对科学家形象建构的思考与建议。上海科技报主任记者吴苡婷从对科技新闻系列报道的梳理切入,总结了在新名词、争议话题、新政策等问题的引导下,提出了公众从“解渴解惑”到“启迪思维”的需求,表达了对新时代科技新闻系列报道的思考。苏州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程曦聚焦于科学出版界,以 Nature Communications 和 PLoS One 中 的85,275 篇文章为依据,分析了公开同行评议下引用数量和社会关注度的不同表现并探讨了其背后的原因。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石祝基于典型自媒体“毕导 THU”展开内容分析,在内容呈现、表现方法、技术工具、传播成效等方面研究了科普短视频的设计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硕士生李雅彤以量子科技领域为例,从具体的传播案例分析了面向公众的前沿科学可视化策略并提出了对未来发展新路径的思考。之后,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理论研究专委会 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对以上主题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

科技传播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最后,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理论研究专委会秘书长、苏州大学王国燕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补充介绍了科技传播学会的相关政策并表示了对科技传播体系越来越清晰和成熟,同时介绍了科技传播专委会的组织建设情况,并向新加入的学者表达了欢迎和邀请。

科技传播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

科技传播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上半场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理论研究专委会副秘书长、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林玮副教授主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莉副教授从全球环境治理中交通领域低碳转型谈起,围绕政策驱动、国家发展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展开中国新能源汽车推广的科技传播研究。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陶贤都以知名科普博主“无穷小亮”为案例,详细谈了科普内容的破圈策略问题。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葛海涛进行了科普伦理主题报告,指出科普伦理的价值导向和内容导向与科技伦理、传播伦理、教育伦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并对我国科普伦理建设发展提出了展望。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张燕围绕新媒体时代环境风险展开,指出传统环境硬风险与舆论场软风险并存的挑战,并提出媒介化治理的对策。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研究生韦璇通过对B站科普区内容的情感分析研究了出镜者性别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为未来科普视频创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之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纪娇娇特任研究员对以上主题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

科技传播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下半场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理论研究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报社副总编辑张明伟主持。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员工高洁围绕青少年环境教育数字资源包的研发策略展开研究,倡导我国要主动与国际接轨,因地制宜开展环境教育数字资源包的研发和推广。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林璐从中国500强榜单中前50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切入,关注其在气候变化议题中的传播话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研究生汤欣雯通过对AllAfrica新闻数据库进行文本挖掘与质性分析,关注南南合作背景下非洲主流媒体涉华气候报道问题。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研究生温伟瑜通过比较微塑料的科学研究与媒介呈现,发现媒体的风险知识生产会多重局限影响,提出科学报道者应对准确度进行把关。成都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胡明关注联合国的气候与环境相关报道中的形象塑造与话语策略,研究了其框架表达与逻辑推理。之后,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理论研究专委会副理事长、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施勇勤对以上主题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

科技传播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最后,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理论研究专委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执行主任周荣庭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并代表科技传播理论专委会对青年学者发出邀请。

后记

受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的委托,本次中国科技传播论坛由科技传播理论研究专委会来组织征稿,共收到了来自学界、业界的143篇投稿,打破了该论坛的历史投稿记录,本年度的中国科技传播论坛共设置了7个分论坛,其中科技传播与智慧社会、可持续发展都是实践性强的前沿科技传播话题,能够推动学界、业界的共同发展。

科技传播理论专委会成立于1999年,是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最早成立的专业委员会之一。目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科技传播理论专委会的理事长单位,苏州大学为专委会秘书处单位,中国科大创办的《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学术期刊,以及苏州大学运营的《科技传播研究会》学术公众号已成为学术交流分享的重要阵地。专委会主要依托全国高校研究机构阵营来搭建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以期衔接国内与国际学术资源,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促进中国科技传播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苏州大学

推荐

精彩放送

创投更多》

科技更多》

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