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最新!初中语文教案的标准格式范文_初中语文教案

来源:互联网

1、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案(通用1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  教学目的:


(资料图)

3、  检查指导学生归纳整理词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  引导学生感悟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形象,并教给学生感悟的一般方法。

5、  激发学生亲近文学、热爱文学、走进文学之门的兴趣。

6、  教学设想:

7、  怎样进行语文教学(特别是日常的语文教学)才能体现新课程大纲的精神,才能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这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的问题?经过教研室的假期培训,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对这篇课文如何上,我有了几点粗浅的想法,不当之处,请斧正。

8、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了界定,这也给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方向,当然并不是每篇课文都要完全体现这三方面的目标,理应有所侧重。这篇课文侧重的是后两点。所以课堂学习的大部分时用在完成目标2上。

9、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如何落实到教学中去?

10、  我是这样做的:预习以“自主”为主,教师通过布置检查预习作业的方式来落实,比如,识字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借助字典词典自己解决,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构建他们的“词库”;又如“文学常识”,“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可以让学生借助图书资料、网络资源来搜集信息,筛选整理。教师做好检查督促工作,保证学生坚持自学下去,这对学生能力的养成将大有裨益。课堂教学以“合作、探究”为主,避免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几人一小组,轮流发言

11、  教学目标:

12、  品味作者平淡简捷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13、  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14、  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15、  教学重点:

16、  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17、  教学难点:

18、  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19、  教学用具:

20、  多媒体

21、  教学方法:

22、  自主、合作、探究

23、  教学过程:

24、  一、导入。

25、  谈话导入,话题:在生活中,你关注得最多的是什么人?

26、  生:明星、家人、自己。

27、  师:明星是因为有着耀眼的光环我们关注他们;伟人作出了非凡的成就我们关注他们;因为血浓于水我们关注家人……而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却是那些没有亲情关系不起眼的普通人他们虽然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作出非凡的成就,却有着金子般的心。

28、  (意在营造亲切平和的教学气氛,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29、  二、设问导读。

30、  (一)、画说老王:

31、  师: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个十分不起眼的普通人,请看画像。他叫老王,(板题)从画像上看,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何依据?

32、  生:从他满脸的皱纹看,他是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

33、  生:从他破旧的衣着看,他是一个贫穷的老人。

34、  生:从他的表情看,他是一个善良的老人。

35、  ……

36、  (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对他人关注的习惯。)

37、  (二)、问询老王:

38、  师:这样一个老人就站在你的跟前,你关心他什么?把你的关切向他表达出来。

39、  生:老王,你是做什么的?

40、  老王,你生活得怎么样?

41、  老王,你为人怎样?为什么作家会如此关注你?

42、  ……

43、  (意在唤起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蓄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读书。)

44、  (三)、走近老王:

45、  师:老王是一个普通人,写老王的作家可不是一个普通人。简介杨絳。杨絳——钱钟书——《围城》。

46、  师:面对陌生的老王,你们有那么多的揣测,和那么多的关切,现在你们循着杨绛的笔墨,去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

47、  生:读课文。

48、  三、点拨导思

49、  (一)、评说老王:

50、  师:刚才看了老王,现在又读了老王,老王是不是你心目中的那个老王?你对他的关切作者告诉你没有?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的形式表达出来。

51、  生:老王是一个社会地位卑微的人。表现在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里。

52、  生:老王是一个善良老实的人。表现在送冰时,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的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53、  生: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表现在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54、  ……

55、  (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完成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理解。)

56、  (二)、品味老王:

57、  师: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58、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老王临死还要送鸡蛋香油还人情这一情节。

59、  师:有此同感的同学请举手。既然大家都认为这一段感动人,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片断。

60、  精读。

61、  师: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小声读、放声读。可圈点,可旁批。

62、  生:读课文。

63、  小组交流体会。

64、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65、  生:我觉得,课文中说老王“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消瘦与不灵活,

66、  生:“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中“攥”字也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拿钱时激动的心情。

67、  ……

68、  ②教师相机引导:

69、  课文中老王的话语不多,却十分有表现力。你能就这些只言片语推测一下老王当时的心理和表情吗?

70、  老五劝说“我”收下香油和鸡蛋的情节作者没有描述,请你设想一下,老王当时是怎么说服“我”收下的?

71、  (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

72、  质疑,合作探究。

73、  师:就这一情节,你有没有疑问?提出来请大家帮你。

74、  生:文章中,当“我”要给老王钱,他不要,可后来还是收了钱。为什么?

75、  “我”拿钱给老王是为了帮助他,而作者为什么说“我却拿钱侮辱他”?

76、  (以生――生、生――师合作的形式相互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7、  分角色朗读。

78、  教学(后记)后思:

79、  【教学目标】

80、  1、培养学生按目的筛选材料并加以分类整理的能和不断积累的习惯。

81、  2、理解课文在确定话题、运用语言方面的特点。

82、  3、认识敬业乐业的意义,培养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

83、  【教学重难点】

84、  重点难点的分析可落在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85、  【教、学具】

86、  小黑板。

87、  【教学时数】

88、  两课时。

89、  【教学过程】

90、  第一课时

91、  教学内容要点

92、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课文,思考问题,初步读懂文章。

93、  教学过程

94、  一、解题,介绍作者

95、  导入新课:《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梁启超先生字卓如,别号有任公、沧江、中国之新民及饮冰室主人等。广东省新会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注意者,著名学者。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的文章被成为“新文体”。文编《饮冰室合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以试验、总结、推广职业教育而著称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该校1918年5月由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的,校址在上海陆家浜。以黄炎培提出的“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倡“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着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训练,强调教育与社会联系,有优良的传统和校风。

96、  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97、  三、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98、  1、先请学生讲一讲自己归纳的段落大意,然后发动学生评议。

99、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100、  ⑴这是一篇讲演稿,是梁启超先生在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但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今天立足本职多作贡献,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还是大有帮助的。

101、  ⑵总结议论文文体知识。

102、  ⑶介绍演讲的基本知识。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

103、  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

104、  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这里讲的是针对性。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须了解听众对象,认清环境场合,明确演讲的主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于演讲尤为重要。

105、  ②思路清晰,节奏明快。

106、  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

107、  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108、  ⑷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教者总括:9段文字,按议论文的一般论证结构,文章可划分为三大部分:第1段是一部分,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部分是2~8段,论证中心论点;第三部分是第9段,归结全文。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

109、  四、布置作业

110、  要求:

111、  1、把不理解的字词,难懂的语句做上记号;

112、  2、试把每一段的段意归纳出来;

113、  3、课文中多处引用《论语》《礼记》《老子》《庄子》等古代典籍的论述。逐一抄录这些论述,认真想一想它们的意思。

114、  学生读课文,概括段意:

115、  第1段,对题目作简单解释,然后提出中心论点。

116、  第2段,强调“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基础。

117、  第3段,从反面论述,说明无业的害处。

118、  第4段,说明有业的重要,这是从反面论述。

119、  第5段,作者具体论述有业之必要。

120、  第6段,开门见山提出第二分论点“要敬业”。

121、  第7段,以设问方式把“要敬业”的论述引向深入。

122、  第8段,论述“要乐业”。

123、  第9段,归结全文。

124、  第二课时

125、  教学内容要点

126、  1、分析文章的观点和材料是如何统一的。

127、  2、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本文的论证结构。总结文章为证明论点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128、  教学过程

129、  一、粗读全文,然后提问

130、  1、本文是如何做到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之间的统一的。

131、  2、要求学生能根据论据找出论点,根据论点找出论据,从而认识课文中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132、  二、读议课文第二部分课文第二部分共分三层

133、  第一层(第2~5段),提出有业之必要。这是确立全文论点的基础。第2段,共3句话,第1句和第2句是转折关系,强调“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基础,这是提出本层的分论点,第3句和1、2两句是因果关系,说出先谈“有业”的原因。第3段,说明无业的害处,这是先从反面论述。课文先引两句孔子的话作理论论据,然后再简单评述。第4段,说明有业的重要,这是从正面论述,与第3段形成对照。这一段主要引用一位唐代僧人的格言和做法,属事实论据。第5段是作者的具体论述。有了第3、4两段的对照,本段作者的说理就显得十分自然。文中的两个“简直”以及“彻底”“万不能”等词语,都表现出作者鲜明的态度,具有不容置辩的力量。本段结尾处限定论述范围,转得自然。既避免了泛泛而论,又不致使人误解。

134、  第二层(第6~7段),论述“要敬业”。第6段,先开门见山提出本层中心,显得眉目清楚。然后分三层展开论述:①先解“敬”字含义,引朱子的话来解释。②再讲为什么可敬,以设问方式展开论述。课文举两个地位悬殊的职业作例子,证明“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为进一步论证“敬业”打下基础。③赞美敬业的人。第7段,以设问的方式把论述引向深入,指出只有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这里作者既有自己的论述,也引用《庄子》、曾文正、孔子等的论述,尤其是引一位法国学者的著述,以英国人和法国人不同的行为,把“敬业”解释得十分形象具体。

135、  第三层(第8段),论述“要乐业”。这一层先从反驳“做工好苦”入手,扣住“苦”与“乐”的不同态度展开论述。论述了怎样理解“苦”,指出应当从“苦”中找出“乐”,批评了“无业游民”和“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自然推出“只要你肯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再具体分析原因,指出“趣味”在于“身入其中”,“奋斗前去”,“比较骈进”,“省却烦闷”,引导青年人确立“乐业”思想,鼓励青年人去过有价值的生活。

136、  三、结合本文总结

137、  启发学生思考本文各部分论证思路列表分析。

138、  四、总结归纳

139、  文章为证明论点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课文论据丰富多样,可分为两大类:

140、  第一类是事实论据,包括所引的各种事例,有的详细叙述,有的简略提及,最简的甚至只有一句话。哪些该详,哪些该略,全看论证的需要而定。这类论据是使论点令人信服的基本依据,所以必须真实可信,充分确凿。

141、  第二类是理论论据,包括古今中外的名人言论、俗语格言等,因为提出言论的这些名人有一定的权威性,俗语格言被人们普遍认可,所以这类论据也就有比较强的说服力了。

142、  五、布置作业

143、  一、导入

144、  播放歌曲《妈妈的吻》

145、  导入语:

146、  这是流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首歌曲,20年后的今天,听起来仍然很动人,也许因为它表现了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更唱出了儿女对母亲的深挚的倾诉,这种感情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这是人类共同歌颂的永恒主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首与它同样题材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

147、  泰戈尔是印度伟大的诗人、作家。他的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小说有《沉船》、《小沙子》等,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色花》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

148、  【过渡】下面,我请三位同学和我共同完成这篇文章的范读。

149、  二、朗读

150、  1师生共读师读3段,一位读4,一位读6,一位读9。

151、  【过渡】三位同学读的都很不错,接下来,我想请其他同学起来试一下,选一段你最喜欢的场景。在这篇文章中,有很多孩子跟妈妈嬉戏的场景,选一部分你最喜欢的,读几句话也可以,站起来读给大家听一下,看看你是不是能把孩子的个性表达出来,把孩子的感情表达出来。如果读得好,我们在座的同学就给他以掌声来表示肯定。来谁愿意试一下。

152、  2学生试读(选6人)

153、  三、以读带问,引出重点(母子对话)的朗读分析

154、  1孩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155、  2妈妈是怎样的人?

156、  【过渡】刚才这些同学读的过程中,你们为什么会给予掌声?因为他们读的怎么样啊?

157、  (读出了感情,读出了个性,或者说,我们听他们读了以后,感觉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啊?)

158、  【板书】孩子天真淘气贪玩孝顺关爱(还有没有?这个孩子还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啊?)可爱善良

159、  【过渡】那么,从同学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妈妈又是怎样的人呢?

160、  【板书】妈妈关心担心无私的爱慈祥亲切

161、  【过渡】慈祥、亲切,为什么呢?

162、  (孩子变成金色花,玩了一天,妈妈也没有责怪孩子)

163、  那么,妈妈是怎么说的呢?

164、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165、  妈妈的话中,哪个词应该强调呢?妈妈一天没有见到孩子,此时一见,什么心情?

166、  (担心)

167、  那么,哪个词应该强调呢?

168、  (哪里)

169、  坏孩子是什么含义?该怎么读?

170、  (嗔怪、担忧、焦虑、欣喜交织在一起的情感假装生气亲切)

171、  孩子不回答妈妈的话,是撒谎吗?那是什么?应是什么语气?

172、  (顽皮撒娇得意洋洋淘气天真机灵)

173、  一,教学目的

174、  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175、  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176、  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177、  二,教学重点:

178、  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179、  三,教学难点:

180、  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181、  四,预习指导:

182、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183、  愠罔殆谓哉焉诲

184、  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185、  熟读。

186、  五,教学过程:

187、  A、三分钟演讲

188、  B、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89、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190、  C、文言文入门:

191、  教师讲解:

192、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193、  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194、  通假字

195、  朗读与背诵

196、  四种特殊句式:

197、  D、朗读指导

198、  教师范读课文。

199、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200、  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201、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202、  E、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203、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204、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05、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206、  (3)弄清虚词的用法。

207、  (4)补充适当的词语。

208、  (5)调整句子的语序。

209、  (6)揣摩句子的语气。

210、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211、  F、指导翻译第1—5则:

212、  处理方法:

213、  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214、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15、  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216、  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217、  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218、  G、指导背诵

219、  H、小结

220、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则明白了什么是学习方面的道理。

221、  第二课时

222、  一、复习生字词

223、  二、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224、  1、齐读课文。

225、  2、提问:

226、  ⑴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227、  (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28、  ⑵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29、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230、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

231、  (想。)

232、  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233、  二、复述作者的游览顺序

234、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235、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236、  1、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你能从作者的描写中读懂什么。

237、  2、学生汇报:

238、  ⑴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239、  (长)

240、  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课文用了具体的数字说明长廊的长。你知道7000多米有多长吗?

241、  ⑵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242、  (长廊美,长廊周围的环境也美)

243、  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244、  ⑶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245、  ⑷指导朗读:

246、  突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

247、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248、  1、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一自然段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49、  2、通过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50、  引导学生谈:

251、  ⑴作者的观察点是在山脚下,从下往上看。

252、  ⑵从下往上看,看到了什么?

253、  (佛香阁、排云殿)

254、  ⑶佛香阁耸立在半山腰,可见它的高;闪闪发光的琉璃瓦和金碧辉煌的宫殿,可见它的美。

255、  ⑷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抓住佛香阁、排云殿的宏伟气势这一特点来介绍的。

256、  3、指导朗读:

257、  强调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

258、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259、  1、一转眼,就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60、  2、作者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分别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261、  ⑴写树丛、屋顶、宫墙,重点描写颜色,突出美。

262、  ⑵写昆明湖,用比喻和反衬突出它的静和绿。

263、  ⑶写远处的城楼和白塔,突出它的古老。

264、  3、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265、  (从近到远)

266、  4、指导朗读。

267、  六、学习第五自然段

268、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到了昆明湖,你又看到了什么?

269、  1、自读第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70、  2、从课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271、  (桥洞多、石柱多、石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272、  3、指导朗读。

273、  七、朗读全文

274、  八、创设情境,拓展练习

275、  这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颐和园,感到颐和园确实很美。所以,作者在课文的最后再一次点到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究竟颐和园还有哪些美丽的景点,作者没有向我们介绍呢?你们能根据自己对颐和园的了解,向大家做个介绍吗?

276、  现在,每个同学选择一处颐和园中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点,可以是作者介绍过的,也可以是作者不曾介绍过的,像导游一样,带领着老师、同学到颐和园游览、观光。要想介绍得好,首先课文先要熟悉。因此,先把你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争取将它背下来。

277、  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同学练习当小导游。在小组练习的时候,有什么不足之处,同学之间要相互纠正、补充。

278、  (全班交流)

279、  九、总结,布置作业

280、  同学们当小导游,都很称职(根据本班情况继续加以评点)。回去之后,可以向你的爷爷、奶奶等做介绍。可根据他们的不同需要介绍颐和园的景观。

281、  还可以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或朋友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282、  【板书设计】

283、  长廊──长

284、  18、颐和园万寿山──美美丽的大公园

285、  昆明湖──静

286、  教学目标

287、  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88、  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89、  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290、  教学目标

291、  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92、  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293、  教学难点

294、  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95、  教学方法

296、  诵读与探究相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

297、  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三首小令,进一步把握小令得特点。

298、  二、复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299、  背诵。

300、  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感情基调。

301、  二、讲授新课

302、  一、分析『越调』《天净沙》(白朴)

303、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304、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於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么高明。

305、  二、分析『越调』《天净沙江上》(张可久)

306、  这是一首写景之作。作者以凝炼的笔墨,勾画出一幅暮秋江边落日图。前三句写落雁、孤鹜、残霞、人家等,纯是自然景物;末句“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锦上添花,一小舟、一渔歌,使画面更觉生动,平添了一片从容闲适的情趣。

307、  比较探究

308、  “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

309、  点拨:不一致。前者凄凉,后者恬静。

310、  三、分析『越调』《天净沙》(无名氏)

311、  这首曲子以白描的手法,色彩鲜明地描绘了绿草、黄沙、红叶、青山,构成了一幅大漠清秋特有的景色。

312、  写“新雁”,作者不用“一行”而用“一声”,有何用意?(以动衬静)

313、  四、作业布置

314、  研究四首《天净沙》的不同。

315、  初中语文教案通用模版

316、  我儿子一家

317、  教学目的

318、  1.理解课文,能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

319、  2.理解并说出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

320、  3.理解本文一些句子的情味,进而领悟作者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情趣。

321、  重点难点

322、  1.重点:感受并学习本文富有情味的语言。

323、  2.难点: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以及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

324、  教学时间:一课时

325、  教学过程

326、  一、预习指导

327、  1.正确、清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28、  2.掌握下列词语,并注意加点字的音、形。

329、  窥见(kui1):暗中看出来或觉察到。

330、  谐音(xie2):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

331、  鼾声(han1):打呼噜的声音。

332、  唏嘘(xi1xu1):哭泣后不自主地急促呼吸;抽搭。

333、  干涩(se4):又干又涩。指水分很少,不滑润。

334、  揉碎(rou2):用手来回擦或援而使物体破碎。

335、  喜滋滋(zi1):形容内心很欢喜。

336、  面面相觑(qu4):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337、  磨磨赠蹲(ceng4ceng4):缓慢地向前行进,比喻做事动作迟缓。守株待兔:传说

338、  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他便放下手里的农具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在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339、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340、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你觉得自己的家庭幸福吗?请二位同学描述一下自己家庭成员之间相处的情况.(自由举手,教师选择)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一个幸福的家庭去坐一坐,

341、  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厦门市人。1969年到闽西山区插队,后当工人。1981年调福建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其中《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诗集优秀奖,奠定了她以“朦胧诗”的身份入主诗坛的地位。她的诗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有美丽隽永的意象。近年来,她的散文也颇受人们关注,今天我们要学的《我儿子一家》就是其佳作之一。

342、  三、理解课文

343、  1.朗读:全文共有18个自然段,我们请9位同学,每人各朗读两段,注意按平时要求的方法去读。让我们再次熟悉一下课文内容,同时请全班同学为他们正音正字,并说说他们朗读的优缺点。

344、  评及正音:先请几位评价,再抽查几个注音.

345、  2.思考: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46、  思考后提问,(对能说出一二的给予表扬和鼓励)

347、  归纳:这篇课文的内容很多,材料比较零碎。它不像《散步》那样集中写一件事,而是随着“我”的思绪,从过去写到现在,从未出生写到五岁,把其间有趣的、有情的、有意义的事或详或略地写出来。从而展示了自己一家人的真实、美好、有趣的形象。我们大体上可以对本文的内容作以下的归纳:第一部分(l-4):“我”的孕育、出生、命名。

348、  第二部分(5-10):“我”从小成长的家庭“德育”背景。

349、  第三部分(11—13):“我”一家四口之间的和膝关系。

350、  第四部分(14-18):妈妈爱“我”;“我”也爱妈妈。3.思考: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写出中心思想。

351、  思考讨论提问并归纳:本文从儿子的视角写了自己一家人的一些生活琐事,表现了这个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生动、健康的情趣。

352、  4.讨论:作者以儿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此文,这样有什么好处?

353、  学生思考后讨论,教师给予点拨和提示:

354、  参考:起码有三点好处。第一,以孩子的视角来观察生活,可以把生活表现得特别单纯、美好,使作品充满纯洁的重真。第二,以孩子的口吻来描述生活,使作品的语言洋溢着童稚、童趣,让人耳目一新。第三,以孩子为叙述者组织材料,结构的自由度更大。因为读者不会苛求一个孩子的思维要如何地严谨、完美,只要大体合顺叙就可以了

355、  由此可见,以孩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是有许多好处的,许多成熟的作家都尝试过用儿童为第一人称未构思和写作作品,以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角和风格。我们都是健康纯洁的少年儿童,我们写作文更应该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写自己认识的生活,说自己想说的话,坚决摒弃假话、套话。只要我们用自己一颗健康、活泼的童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我们就一定能写出一篇篇活泼、生动,充满童真童趣的好作文来的。

356、  5.提问:感受理解体会这篇课文优美些语学生先找,并说明理由,教师适时给予肯定:

357、  参考:语文学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功,那就是学习语言。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情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中的一些精彩语句。

358、  (1)“姨姨气急:‘我姐姐千辛万苦,哪怕养出个蟑螂来,你都该叫好极了!"—句中“哪怕养出个蟑螂来……”实属有趣而可爱的夸张,表现

359、  姨姨“气急”的情状,透露她对“我”妈妈的极端同情和对“我”爸爸的不满和揶揄。句子充满生活情趣。

360、  (2)“…奶奶认不得,以一票否决。”

361、  句中“一票否决”是个极富时代特色的政治术语,用在家庭生活中,显得十分幽默,也表现出奶奶在家庭中的崇高地位。

362、  (3)“奶奶回家喜滋滋发布新闻……”

363、  明明只说一件小事,却用“发布新闻”这样郑重其事的词语,名、实之间的反差造成幽默。同时也表现奶奶为儿孙的聪明、成就而有点沾沾自喜(当然,奶奶表现出的是人之常情,我们不能苛责于她)。

364、  四、小结

365、  舒婷是个诗人,她的诗美丽隽永,热情浪漫。而她的散文,也如同她的诗一样地热情浪漫和美丽隽永,让人读了心生美丽,心生热爱。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如诗人舒婷那样热爱生活,领悟平凡的家庭生活中的种种情趣,对哪怕是很辛苦的生活都心存感激,那么,我们一定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366、  【教学目的】

367、  1.学习本文铿锵激越的语言。

368、  2.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369、  【教学重点】

370、  1.雅词、美句的积累。

371、  2.美点、妙要的品析。

372、  【教学设想】

373、  教学方法

374、  1.反复诵读。

375、  2.归纳积累。

376、  媒体设计

377、  准备3~5分钟的腰鼓舞的碟片或录像片。

378、  教学时数:1课时

379、  【教学步骤】

380、  一、导语设计

381、  (播放3~4分钟的腰鼓舞片段)刚才,大家从声响、画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宏气势和铿锵激越,下面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从文字中体味激情的腰鼓。

382、  二、解题

383、  安塞:县名。在陕西省北部、延河上游。县人民政府驻真武洞镇。

384、  腰鼓:击乐器。古今形制不同。今之腰鼓,框用木制,长形,两端小而腰较粗,双面蒙皮,用于民间腰鼓舞,奏时用绸带系鼓,缚在舞者腰间,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初盛行于陕北革命根据地,建国后流行全国。

385、  三、研习课文

386、  1.通读课文,积累20个雅词:

387、  震撼烧灼威逼晦暗恬静亢奋羁绊奔突辐射翻飞

388、  鼓点后生阵痛颤栗磅礴排解元气强盛强健渺远

389、  2.解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板书)。

390、  3.品读课文,学用各种句式。

391、  ①排比句式

392、  A.从形式上看:

393、  有句内的排比,如:

394、  a.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395、  b.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396、  有句与句的排比,如:

397、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398、  有段与段的排比,如:

399、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400、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401、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402、  B.从用法上看:

403、  有的用以增强语势,突出腰鼓舞的恢宏气势,如:

404、  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405、  b.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406、  有的用以渲染腰鼓形象,节奏感强,充满旋律美,如:

407、  a.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408、  b.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409、  ②反复句式

410、  有间隔反复,如:

411、  好一个安塞腰鼓!(第22段三次出现)

412、  有连续反复,如:

413、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了隆隆,隆隆,隆隆。

414、  (16段又构成间隔反复)

415、  ③比喻句式

416、  a.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417、  b.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418、  ④对比句式

419、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420、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421、  ⑤拟人句式

422、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423、  还有系列感叹句、系列无主句、复杂谓语句、语意层层递进句......

424、  4.赏读课文,例谈美点妙要。

425、  ①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426、  理解:突出了腰鼓舞场面的宏伟,捶击的强健。

427、  ②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428、  品析:"农民衣着包裹"、"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反衬出这片奇伟的厚土所生养的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的强健有力。

429、  ③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430、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431、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432、  欣赏:"出奇地""对她十分陌生""像来到另一个星球"写出了静的程度,"渺远的鸡啼"以动衬静,写出了世界的寂静和高原的旷远。

433、  5.背读课文,归纳小结。

434、  背读文中的雅词、美句、精段,归纳积累本课所得。(本环节亦可视作课外作业)

435、  教学目的

436、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437、  2.背诵课文

438、  教学设想

439、  1.课型:语言自读涵咏课

440、  2.课时:一课时

441、  教学过程

442、  一、导语设计

443、  设计一:

444、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445、  设计二:

446、  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

447、  生:(略)

448、  师:既然爱花,那么请你说出一种你喜爱的花,并说出喜爱的原因。

449、  生答:(略)

450、  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451、  设计三:

452、  师:这节课,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多媒体课件----国画“莲花”)。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她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453、  生答:(略)(充分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现场调阅网上有关“莲花”的古诗文句)

454、  师:同学们平时看的书很多,朗读得也不错,这些诗句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莲花,赞美了莲花,令人陶醉,令人难忘。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宋代哲学家的名作----《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455、  [注:三种“导语设计”根据课堂需要任选一种。]

456、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457、  1.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458、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459、  3.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60、  4.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461、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462、  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463、  [明确]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464、  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465、  [明确]作者借莲花来写人。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466、  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打开多媒体中的“背景文字”),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467、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468、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469、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470、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471、  (1)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472、  [提示]对比、衬托(正衬、反衬)

473、  (2)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474、  [提示]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475、  (3)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476、  [提示]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477、  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478、  1.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479、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480、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20xx年4月20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481、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482、  五、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483、  1.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484、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485、  六、结束语

486、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487、  附:板书设计

488、  爱莲说

489、  周敦颐

490、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491、  生长环境

492、  濯清莲而不妖——————————质朴

493、  不慕名利

494、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花之君子

495、  体态香气洁身自好

496、  香远益清————————————芳香

497、  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亮

498、  托物———————————————————喻人

499、  创意说明:分角色、分角度、分主题,进行朗读、品读、说读等课堂活动,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

500、  教学步骤:

501、  一、分角色朗读

502、  1.检查课前预习,指点生字生词。

503、  2.默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梳理文中人物及其关系。

504、  3.指导朗读,略举几例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交代朗读要领。

505、  4.分角色朗读课文——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万芳的妈,故事叙述者。读后教师及时评点。

506、  5.准备课堂讨论。教师布置如下问题,请同学们思考:(1)简要复述故事情节;(2)“我”与父母的这次矛盾分歧,究竟谁是谁非,请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507、  6.组织课堂讨论,先小组议论,后全班交流。

508、  二、分角度品读

509、  1.品精巧的结构

510、  (1)提问思考:文中写了哪三件事?分别发生在什么时间?

511、  (2)引导讨论:①万芳拿自己的新裤子换“我”的破裤子,上星期。②送羚羊木雕,昨天。③逼“我”要回羚羊木雕,今天。

512、  (3)提问思考:作者对这三件事的记叙,在布局上有何特点?

513、  (4)引导讨论:文章以妈妈的追问开篇,一开始就显示出了紧张的气氛,抓住了读者。争辩结束,穿插上星期体育课发生的事情和昨天送羚羊的事情,使情节显得紧凑而又集中。

514、  2.品寓含的褒贬

515、  (1)提问思考:①父母逼“我”要回羚羊木雕时,奶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褒贬倾向?②结尾句“这能全怪我吗”,言下之意是什么?③文中父母的话,尤其是妈妈的话,为什么句句都显得如此生硬?④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叙述“我”和万芳的友谊,着力渲染童心的美好?

516、  (2)按同桌、小组、全班三个层次展开讨论和交流。

517、  (3)教师归纳点拨:作者的感情倾向寓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即儿童心灵无比美好,尽管他们幼稚,但是不能粗暴地伤害他们的心灵;童心无价,只知东西贵重,不知孩子心灵贵重,是愚蠢的。

518、  3.品简练的语言

519、  (1)品词:本文用词精当,如开篇“妈妈突然问我”的“突然”,“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的“盯”等,或烘托紧张气氛,或传达人物性格,均起到了很好的表达作用。请同学们从文中略举几例,作点简析。

520、  (2)品句:本文许多句子写得简洁明了,如“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里难过极了”“就把裤子和万芳换了”“月亮出来了,冷冷的”等,既简洁又明白。请同学们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这样的句子来,品味其表达效果。

521、  三、分论题说读

522、  1.教师布置下列讨论题目,请同学们从中任选其一,表达自己的看法:①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②女儿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事情怎样处理才更妥当?③怎样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523、  2.先小组议,后全班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寻机点拨,或作如下提示:①父母心目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我”心目中珍视的是友情,彼此都有欠缺,都要做得周到一点。②要看看父母的做法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如使女儿伤心之至。③作者的倾向主要是批评父母,但从“我”这方面看,也有教训可以吸取。一方面要从小学会思考、有主见,但有些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不能自以为是,擅作主张。

524、  3.教学小结。

525、  教学目标

526、  描绘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春天的各种景色及特点,把握作者情感。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527、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528、  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情味,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529、  教学重点:

530、  领会作者细心观察、生动描写的抒情方式,学习抓住事物,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写景状物。

531、  教学难点:

532、  提高朗读领悟能力,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音乐美、语言美、图画美、情感美。

533、  教具准备:

534、  学生预习生字词,查找作者背景

535、  教学过程:

536、  (一)情境导入,聆听春天

537、  多媒体课件展示冬春对比动态画面,以《蓝色多瑙河》作为背景音乐。提问:听完有什么感受?让学生了解经典名曲中所表达的,人们在饱受了寒冷的严冬之后,对春天的到来充满了期盼和喜悦。同学们能大声说出关于“春”的名句吗?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天的描写的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天的赞美的散文。

538、  (二)师生诵读,感知春天

539、  聆听录音,感受春色之美。

540、  解决字词,交流背景。

541、  (1)在预习基础上排除生字词,学生竞读。再次感受文章语言美和情感美。

542、  (2)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朱自清的资料,师生相互补充。强调基本常识。

543、  点拨:补充朱自清其他代表作及写作风格。

544、  理清思路,总观春天。带着以下问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

545、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46、  (2)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春”?

547、  点拨:文章围绕“春”字,分别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548、  (三)合作探究,剖析春天(小组讨论)

549、  提问:盼春、绘春、赞春重点描绘了春天哪些美丽的景色?

550、  点拨:春草、春花、春雨、春风、迎春五幅美丽的画图。

551、  生齐读春草图,思考:(1)说说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得好?可不可以替换?为什么?

552、  (2)作者从哪些角度,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553、  (3)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什么情感(4)如何使文章的语言生动优美?点拨:分析出“偷偷”、“钻”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不声不响地生长以及顽强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等词语从色彩和质地表现出春草嫩绿的特征,“坐”、“躺”、“踢”、等动词,以及人的感受“轻悄悄”、“软绵绵”等形容词来体现对春草的喜爱。体会采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优美的效果。

554、  分析春花图,指名学生有表情地朗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开展议论。如思考:

555、  (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有顺序地描绘这幅春花图的?

556、  (2)绘景时哪些词用得精确,哪些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557、  (3)作者是怎样通过对春花的描绘表现出早春的季节特征的?

558、  学生自由发言,其余同学作扼要记录,学生评论作者自己补充修正。

559、  点拨:指导学生评论,指出哪些地方理解得正确,分析得中肯,哪些地方不够。

560、  朗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原因。并仿写一句。

561、  [课题]观潮

562、  [教案设计及授课教师]荣成市第三十六中学张月华

563、  [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114页至117页

564、  [教学设计意图]

565、  本设计力求跳出传统的讲读法这一思维定势,突出朗读技巧功效,将点拨教学、情境教学与朗读教学相结合,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朗读要求,激发学生在读中思考探求文章之美的情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感,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

566、  [设计提要]

567、  本设计以朗读为主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分别从不同层次上的要求来由浅入深的感知、理解、欣赏,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理念。

568、  [教学目标]

569、  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570、  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571、  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572、  [教学用具]录象机、录音机、投影仪

573、  [教学过程]

574、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形象美

575、  [导语]同学们,大自然奥妙无穷,她可以点悟人的灵性,激发人的活力。同学们想不想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啊?人与自然亲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直接投入其中,身临其境,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方式叫旅游;另一种是通过阅读名人大家的文章间接感受自然美,接受自然的恩惠,如同在高明的导游指点下把江山美景尽收眼底,这种方式叫神游。不知同学们旅游了哪些地方?(生说)神游过什么名胜?可否去过钱塘江看到钱江涌潮?没去过的同学别遗憾,老师把这一奇观录了下来,想不想先睹为快啊?现在就让我们与钱塘江大潮来一次亲密接触,感受一下号称“壮观天下无”钱江涌潮吧!下面请同学们眼观耳听心悟,之后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我可不能白给你们看啊。

576、  {放录象}生看后谈感受,师给以评价

577、  可以将作者及钱塘江大潮的历史讲一下。

578、  [说明]这一激情导语及钱塘涌潮的录象放映,目的在于创设吸引、感染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其产生对美好境界的向往,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579、  二、初读感知大意,扫清障碍

580、  [点拨]同学们,眼见了实际的大潮算是我们去旅游了一次,下面再让我们走进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中去神游这一“天下之伟观也”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周密那笔卷惊涛,墨泻江潮的杰作。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581、  品读课文,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582、  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583、  师点拨,考查,出示投影上的内容

584、  [教师导学]

585、  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586、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587、  同义词释义联读。

588、  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589、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590、  皆:皆披发文身()皆出酒食()

591、  解释划线的词语。

592、  既而渐近()倏而黄烟四起()

593、  [说明]作为文言文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弄懂文言大意,掌握文言知识点,同时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594、  三、研读理解构思,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595、  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596、  {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

597、  A、《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98、  [探究学习]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599、  B、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600、  [探究学习]“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601、  C、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602、  [探究学习]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603、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604、  D.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605、  [探究学习]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606、  班上答疑,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美

607、  有感情的朗读,把通过品读、研读感悟的东西,再通过朗读读出美感来。{师要适当指导朗读}

608、  [说明]本文的重点就在于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如何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质疑问难,如何与同学合作交流,就需要教师调控好,把握好。

609、  四、师提问题,生思考,升华情感

610、  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611、  [问题]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612、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613、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614、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615、  [问题]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616、  [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生争先恐后的说,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今年的10月15日的神舟5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617、  [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618、  五、拓展思维,迁移延伸

619、  湖心亭看雪

620、  张岱

621、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奴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622、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杯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23、  你能设计出哪些问题?

624、  由“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我们可以联想到柳宗元的哪首诗?

625、  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26、  [说明]本题的设计在于拓展学生思维。

627、  六、纵观全文,谈收获

628、  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谈。可以是知识与能力,也可以是获得了某些学习方法,或者是情感得到哪些升华等。

629、  七、作业:

630、  可找学生布置。老师布置的起参考作用:

631、  熟读课文,选择喜欢的背诵。

632、  有能力的同学课后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633、  [板书设计]观潮

634、  周密

635、  眼观耳听心悟

636、  涨潮(状)正

637、  水战(威)侧

638、  弄潮(技)结

639、  观潮(盛)合

640、  一切景语皆情语

641、  [总评]本设计着意贯彻“美文美读”,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原则,从反复朗读中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进而欣赏美;同时在加强语感训练中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并在反复朗读中受到情境艺术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收到陶冶情操、丰富文化涵养的功效。

642、  一,教学目的

643、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644、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645、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646、  二,教学重点:

647、  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648、  三,教学难点:

649、  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650、  四,预习指导:

651、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652、  愠罔殆谓哉焉诲

653、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654、  3.熟读。

655、  五,教学过程:

656、  A、三分钟演讲

657、  B、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658、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659、  C、文言文入门:

660、  教师讲解:

661、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662、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663、  3.通假字

664、  4.朗读与背诵

665、  5.四种特殊句式:

666、  D、朗读指导

667、  1.教师范读课文。

668、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669、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670、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671、  E、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672、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673、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674、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675、  (3)弄清虚词的用法。

676、  (4)补充适当的词语。

677、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78、  (6)揣摩句子的语气。

679、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680、  F、指导翻译第1—5则:

681、  处理方法:

682、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683、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684、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685、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686、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687、  G、指导背诵

688、  H、小结

689、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则明白了什么是学习方面的道理。

690、  教学目标:

691、  通过学习《爱莲说》,引导学生把握的是“莲”的形象,进而领略其内在的气质,最后知晓其象征意义,配合课文,朗读及相应的文字资料,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莲”。

692、  知识目标:

693、  能背诵课文,了解文言字词的意义。

694、  能力目标:

695、  使学生明白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特点:抓住特征状物,最后言志。

696、  情感目标:

697、  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698、  学习者特征分析:

699、  这个学段的学生一般14至16岁,欠缺社会经验和历史知识,因此对作者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写作目的尚难理解,结合现实采取品词评句,畅谈体会的方法,指导学生甄别美丑,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思想上受到教育,能力上得到发展。通过朗读他们能很快发现短文的独特之处,进而得到阅读的快感激发学习的乐趣。

700、  教学过程:

701、  一、导入

702、  生展示关于荷的诗句

703、  二、作者简介

704、  生先谈,然后看大屏幕

705、  三、词句闯关

706、  1.解释加点的字

707、  可爱者甚蕃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

708、  不可亵玩焉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709、  2.翻译下面的句子

710、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11、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

712、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为。

713、  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14、  3.读出下面句子正确的停顿

715、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16、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717、  四、美点探寻

718、  (一)、聆听课文,享受文章美

719、  听读课文。(教师背诵课文,配乐。学生闭目聆听。感受荷之风韵)

720、  小组合作,疏通词句

721、  (二)、读通课文,感受语言美。

722、  教师介绍“说”这种文体。

723、  读文,感受语言形式的美。

724、  (三)、读懂课文,领悟品格美【小组讨论完成】

725、  作者用了三个比喻来形容三种花,分别是什么?(菊——隐逸者;牡丹——富贵者:莲——君子)

726、  菊像隐居者一般,隐士的人格特征是什么?

727、  (独善其身,不问世事,接近莲的特质“出淤泥而不染”,也就是洁身自爱)

728、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唐朝以来,牡丹被称为富贵花,是财富、高贵的象征,就如人间帝王一样,被称为花中之王。那么牡丹代表一种什么追求呢?

729、  (追求名利富贵)

730、  作者是怎样称呼莲的?(花之君子者也)君子和隐士是不一样的,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的特质是有道德理想、兼善天下的。

731、  小结:作者运用三个比喻,将三种花人格化了,带上了自己的喜好。可见,《爱莲说》是一篇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的文章,状物抒情,喻哲理于比喻之中,这就是“说”。

732、  (四)、读懂作者,领悟思想美

733、  在三种花中,作者很明显最喜爱莲。从哪句话可以直接看出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734、  朗读课文第一段,找一找:莲花有哪些特点?

735、  作者喜爱莲、赞美莲,实质上是赞美君子的品格。你觉得君子的品格和莲花的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吗?(出淤泥而不染——从生长环境来说,庄重。结合作者一生的经历,这也是他的一种自我检讨,生在淤泥般的环境中想要不染是那么困难,生淤泥而不染是君子的最高境界;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体态来说,正直;亭亭净益,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风度来说,清高。

736、  五、难点质疑

737、  菊有什么特点?

738、  结合你的积累陶渊明为什么爱菊?

739、  六、读出自我,提升精神境界

740、  讨论:莲是花中君子。你如何理解君子的品格?今天我们还需要像莲一样的君子精神吗?

741、  七、才华展示

742、  围绕“莲香四溢—莲文化魅力探寻”这一主题,查资料寻找莲与中华民族传统的渊源,可用不同艺术形式来表现:画,文字,多媒体,歌曲,舞蹈,表演等。

743、  八、师小结

744、  教材解读:《白鹅》是著名漫画家,作家丰子恺先生描写动物的一片佳作。作者描绘了一只白鹅,从刚抱回家开始,就给人留下了性格高傲的印象,继而又通过白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细致刻画了这一特征。文章语言幽默、诙谐,极富情趣,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

745、  设计理念:努力做到“求真、求实、倡简”,注重三维目标的整体融合,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体会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并重视语文实践应用,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充分发挥“导”与“学”的功能,让学生在师生共建的自主、互动的情景中学语文,用语文。

746、  教学目标:

747、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748、  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749、  学习抓住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750、  学习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751、  教学重点:

752、  了解课文时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753、  教学难点:

754、  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755、  教学时间:2课时

756、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观察鹅。

757、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

758、  第二课时

759、  一、复习导入,直奔重点

760、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大作家丰子恺笔下的白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761、  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白鹅的特点,真的不错。其实,文中有一句话就告诉了我们白鹅是一个怎样的动物,你知道诗哪句话吗?

762、  学生交流。引出中心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指名读,齐读。(板书:高傲)

763、  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764、  (1)白鹅的高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用课文中的话说一说。“白鹅的高傲,要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765、  (板书:叫声,步态,吃相)

766、  (2)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情大家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

767、  (3)小结:这是个过渡句,不经承接了上文“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还引出了下文“鹅的叫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表达自然,条理清楚。

768、  二、自主阅读,感受高傲

769、  课文就是从白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几方面写出了鹅高傲的特点,请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在你感受深的词句上画记号。

770、  三、互动交流,品读高傲。

771、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随机调整教学流程,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找到的重点语句。

772、  品读叫声的高傲,

773、  (1)指名读句子,谈理解。(板书:严肃郑重,厉声呵斥)

774、  (2)交流想想,如果鹅也会说话,你们猜猜他会说什么?

775、  (3)练习朗读句子,读出鹅叫声的高傲。

776、  (4)小结:正因为鹅的勇敢尽职,它的高傲才显得可敬,怪不得作者说:“好一个高傲的动物”(齐读)

777、  品读步态的高傲

778、  (1)指名读句子,交流:白鹅走路有什么特点?

779、  (板书:傲慢从容,大模大样)

780、  (2)你认为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白鹅走路的特点的?

781、  (3)指导朗读

782、  ①见过净角出场没有,净角就是京剧里的花脸(教师表演净角走路)

783、  ②想象鹅就在你的眼前踏着这样的步,读出它的高傲(指名读,评价)

784、  (4)小结:你们看,这鹅连走路的样子都那么高傲,难怪丰老先生要感慨它是(齐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785、  品读吃相的高傲

786、  (1)作者说:“鹅吃饭,常常使我发笑。”鹅的吃相怎么会高傲得使人发笑呢?请大家默读5—7自然段,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画出来,想想为什么喜欢,然后再续读。

787、  (2)说说你喜欢哪些描写?为什么?

788、  四、体会情感,总结写法

789、  学了这篇课文,你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790、  作者这么喜欢这只白鹅,为什么还要说它鹅老爷,架子十足,高傲,厉声呵斥,傲慢从容,三眼一板?,

791、  小结:作者用这些似乎有贬义的词语写白鹅的个性,更让我们感觉到作者对鹅的喜爱,这种运用反语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792、  文中除了用这种写法来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外,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793、  (引导学习发现拟人,对比的写法)

794、  五、拓展延伸

795、  这篇课文又很多有趣,生动的语段,同学们可以积累在你的摘抄本上,可以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同时,也可以观察椅子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采用本文的写法,写一篇观察日记。等学完这组课文之后,我们要比一比,看谁写的小动物能灵活灵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796、  板书设计:

797、  姿态:伸长颈子,左顾右盼

798、  步态:从容傲然

799、  白鹅——高傲可爱

800、  叫声:厉声呵斥

801、  吃相:三板一眼

802、  教学目标:

803、  知识与技能:

804、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805、  过程与方法:

806、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807、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808、  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教学重点:

809、  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810、  探讨诗歌的主题。

811、  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812、  教学难点:

813、  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814、  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815、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

816、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817、  教学过程:

818、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819、  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

820、  (思乡之情)

821、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822、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

823、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824、  二、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825、  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826、  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827、  教学目标:

828、  1.知识储备点:

829、  (1)积累重要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830、  (2)积累语言,揣摩语言

831、  2.能力培养点:

832、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33、  (2)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

834、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835、  (4)夹叙夹议的写法。

836、  3.情感态度价值观:

837、  感受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838、  重点、难点:

839、  1.重点:(1)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840、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841、  教学资源:

842、  1.多媒体设备

843、  2.音像资料:歌曲《致爱丽丝》《常回家看看》

844、  教学时间:一课时

845、  教学过程:

846、  一、课前预习环节:

847、  1.朗读课文,自己查字典,解决字的读音,找出课下注释中没有,自己又不理解的字词,整理在笔记本上,小组同学之间交流字词整理情况。

848、  2.朗读课文,感受亲情的和暖。用一句话说说你读这篇文章的感受。

849、  二、文本研讨环节:

850、  课堂导入:

851、  记得周国平说过,家,是一只船,是避风的港湾,是游子心中永远的岸。家庭中,正因为有了父母坚强的臂湾,有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嘘寒问暖,我们才感受到无尽的温情与和暖。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再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天,去共享亲情的无限。

852、  (一)初读入情整体感悟

853、  配乐朗读。

854、  阅读提示:(1)播放乐曲《致爱丽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家庭的亲和力。

855、  (2)思考:课文向我们讲了何事?何人?何景?(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856、  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上两个问题。)

857、  反馈、点评、小结:(1)我们一家三代四口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858、  (2)师生明确:“和美”的家庭。

859、  (二)研读入境合作研讨

860、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

861、  展示题目:

862、  (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什么?(小组口头表达)

863、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假如是父亲或母亲,当尊老爱幼不能两全时,你会怎么做?(班上书面交流)

864、  研读要求:

865、  (1)小组内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866、  (2)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867、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868、  反馈、小结。师生明确:

869、  (1)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一肩挑两头,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育子女,责任重大。

870、  (2)“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条缀接而成的。

871、  (3)家和万事兴

872、  (三)美读入理品味意境

873、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找出文中佳句,赏析本文语言特色。

874、  提示:(1)你喜欢文章哪几个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875、  (2)师生明确: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876、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877、  (3)集体朗读,注意读出初春的生机和散步的情趣。

878、  提示:(1)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879、  (2)自由朗读品味

880、  (3)学生简谈文中写景的作用。(点明散步的原因及走小路的原因,也是对生命的礼赞,同时渲染一种和谐而充满生机的氛围。)

881、  (四)赏读入心学习技巧

882、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有些句子虽然不是写景,但我喜欢)

883、  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请学生猜老师喜欢的原因?

884、  反馈: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885、  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

886、  深情赏读:领读辅之以跟读,评价。

887、  师生一齐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师生明确:以小见大,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

本文[高级伪原创标题]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

推荐

精彩放送

创投更多》

科技更多》

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