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看点:蚊子包越大,蚊子的毒性越强?

来源:科普中国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被蚊子吸血”黄金季,大家以一种无奈到极致便是幽默的态度再次启动了全民挨咬调侃状态。夏天的其他方面有多么美好,蚊子的存在就多让人气恼!其实我们不是舍不得它那一口血,实在是这帮“强盗”吸着血的同时还嗡嗡嗡聒噪个不停的嚣张气焰,太让人愤怒!而被咬后的奇痒难耐最是难熬!若是运气不好,碰到个“毒”蚊子,直接肿到亲妈都不认识!

关于这个蚊子包,有一种听起来还挺合理的说法,就是蚊子包越大,毒性就越强。等等,蚊子包的大小,跟蚊子的毒性强弱还有关系呢?不同血型对蚊子的吸引力各有不同?其实,被蚊子吸血的后果不仅仅是痒那么几天,还有被传染疾病的风险!关于蚊子包,我们需要再多一点了解。

01


(相关资料图)

蚊子包的型号

因人而异

我们经常说“哎呀被蚊子咬了个包”,其实严格来说,这个“咬”字用的并不准确,因为蚊子没有牙齿,并不能完成“咬”这个动作。蚊子吸血的具体过程是:将刺吸式口器刺进人体皮肤引起损伤,刺吸血液的同时还向人体内分泌唾液来防止血液堵塞蚊子的口器,它们的唾液中含有能够抑制血管收缩、血液凝结和血小板聚集的多种化学物质。这些注入人体内的“蚊子口水”,会引起局部的过敏反应,使免疫细胞聚集,释放组胺和多种细胞因子,这些组胺和细胞因子会使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组织水肿、引起瘙痒和局部炎症反应。

图虫创意

因为每个人的免疫系统反应的强弱不同,所以对蚊子叮咬的反应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可以毫无反应;大多数人被蚊子叮后,皮肤会出现红斑、丘疹、风团并伴有瘙痒;而一些过敏体质的人在被蚊子叮咬后,周围的皮肤会释放大量的组胺和细胞因子,从而引起超乎常人的反应如水疱、斑块、瘀斑、肿痛等,并且持续很长的时间才能消退。另外,搔抓也会使局部组胺过多地释放,增多的组胺引起更严重的反应,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抓越痒、越抓越大、越抓好得越慢的原因。

02

蚊子也欺生?

对虫子的免疫力有待生效

有些人到野外郊游或到其他城市旅行,被叮咬之后会出现比本地蚊子更大、更痒、更多的包,久而久之就会有一种说法——野外的蚊子更毒!甚至有些北方人发现,原本在家被蚊子叮一下也不是啥大事儿,怎么去了一趟南方城市,胳膊腿上全是馒头大的包?是不是南方的湿热环境下生长的蚊子,毒性更强?

图虫创意

其实这些包未必都是被当地的蚊子叮咬出来的。因为有很多节肢动物(如白蛉、蠓等)都会通过刺吸血液的方式让我们的皮肤产生类似的反应,而在当地长期生活的居民,因为曾被多次反复叮咬已经产生了免疫能力,出现了脱敏现象,被叮咬后不会再出现任何反应。对于第一次进入这些区域的人来说,对这些昆虫还没有生成免疫力,就会在被叮咬后,出现比以往的蚊子包更痒、更严重、持续时间更长的症状了。

03

O型血最招蚊子?

其他血型表示不服!

对于蚊子更喜欢哪种口味的血,各种说法层出不穷,其中的“血型论”就认为:O型血最招蚊子,A型血最不受欢迎。但其实这个说法完全没有科学依据。

图虫创意

著名科学杂志《Nature》曾报道,蚊子叮咬人类是因为喜爱人类身上的味道。蚊子的触角中包含有气味受体蛋白,这些蛋白能够识别人们身体所散发出的不同气味。而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气味是受基因控制的,这也就是有的人招蚊子、有的人不容易被蚊子叮咬的原因,这种差异跟血型是毫无关系的。既然是否招蚊子与基因有关,那么招蚊子的人是无法降低自己对蚊子的吸引力的,只能采用物理防护和化学驱蚊的办法了。

04

先轰走再报仇雪恨

留下“吸管”后患无穷

如果恰好发现蚊子正在自己的皮肤上吸血,应该立刻血刃仇“蚊”快意恩仇,还是将其“驱逐出境”后再从长计议?

图虫创意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报道:一位美国妇女在拍死正在叮咬自己的蚊子后,蚊子携带的致病真菌从皮肤上留下的微小创口进入体内,感染了深部的肌肉,最终不治身亡。当然这只是个个案,一般来说,蚊子在吸血时突然被人拍死、口器还来不及拔出的话,留在皮肤内的口器作为异物,最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加重局部的免疫反应,使瘙痒和皮疹更严重。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如果发现了正在吸血作业的蚊子,最好先轻轻将其轰走,在解除安全警戒之后再追踪灭杀,而不是直接一巴掌拍死。

图虫创意

05

一时之痒可以忍

被传染疾病更危险

被蚊子叮一下,除了失去一滴血之外,还有更大的危害:蚊子在刺伤皮肤吸血的同时,还会传播多种疾病。世界上目前已知的蚊子有3000多种,我国蚊子的种类也达到了300多种,其中会传播疾病的主要有按蚊、伊蚊和库蚊这三种。

在我国比较常见的蚊叮咬引起的传染病有登革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等,这些疾病的病原体可以在蚊子体内存活并且增殖。在蚊子吸血时刺入皮肤的口器,叮咬过程中注入人体的唾液,都是导致人类感染病毒的途径。这些疾病都会有严重的症状,比如发热、头痛、意识障碍、胃肠道不适、皮疹、淋巴管炎等表现。因此,避免被蚊虫叮咬是我们夏日的必修课。

图虫创意

作者 | 陈 雪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主治医师

审核 | 冯 珺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本文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自版权图库的图片,不授权转载。

关键词: 细胞因子 过敏反应

推荐

精彩放送

创投更多》

科技更多》

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