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村丨斗渠引得活水来_天天百事通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讲述人: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研究室派驻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武河村第一书记 张虎

武河村是闽宁镇最南边的一个自主移民村,面积13.4平方公里,居住着2161户9225人。多年来形成了以酿酒葡萄为主,优质桃、经果林、玉米种植和牛羊养殖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2021年7月以来,自治区政府研究室开始帮扶武河村,同时也开启了我为期两年的驻村工作。因为来自区直机关单位,乡亲们对我们期望也很高,希望切实能给村里解决难题、带来大的变化。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真有点“老虎吃螃蟹无从下手”的感觉。记得我入的第一户就是马生科家,今年85岁的马生科是第一任村书记,说起过去,“话匣子”就关不上了,“当年我领着几十户人,顶着漫天的黄沙,搭着站不直的窝棚,硬是在这荒沙滩里扎下了根,晴天土一身、雨天泥一身、风能吹走人,这都能克服,就是这水一直是个头疼事……”

武河村没水,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当初武河村增加9027亩耕地后,一直靠20年前闽宁三级扬水泵站下属北三斗渠灌溉,因年代久远,部分渠道渠底混凝土板破损严重,断裂脱落边坡坍塌增加和渗漏等问题突出,再加上亩产数增加,北三斗渠已经没办法满足用水需求,慢慢地,灌溉用水问题导致群众矛盾突出,影响群众发展种植业积极性。只有解决了用水难这个“卡脖子”问题,武河村才有“活路”。

“为有源头活水来”,搞清楚了问题所在,那就对症下药。经过多方走访,广泛听取了群众意见后,我和驻村工作队就开始统筹谋划北三斗渠的修复改造项目。我深知要想成功争取到项目资金,项目书是直接“切入点”,而客观真实、有理有据的论证又是“关键点”。通过反复讨论、实地踏勘,分层次召开项目论证会,终于形成《永宁县闽宁镇北三斗渠改造工程项目建议书》,也因项目建议书论据充分、论证有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最终争取协调到了第二批中央发展水利资金200万元和永宁县配套资金20万元。

“斗渠引得活水来”,2023年1月,北三斗渠改造修复工程如期展开,预计5月底就可以完工。村民们得知这个消息时,奔走相告、欢呼雀跃,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困扰武河村经济发展多年的灌溉用水难题马上就要从根本上解决了,压在我心里的石头也要落下了。我深深地感受到武河村脱贫群众自立自强、不等不靠、努力奋斗过好日子的精气神,还有洋溢在脸上的对党和政府扶持帮助的感恩之心。

我们帮助武河村村民树立起了品牌理念,先后更新葡萄优质品种马瑟兰300亩、赤霞珠1400亩、蛇龙珠300亩、梅鹿辄150亩,葡萄总产量2737吨,年产值每亩可达8000元左右,种植户亩均纯收入4000余元,酿酒葡萄种植面积累计达2150余亩,组长王金贵还当起了葡萄销售经纪人,不但拓宽了销路还把每公斤多卖了1元钱,种植户们乐得合不拢嘴,武河村成了散户参与程度最高的酿酒葡萄专业生产村。今年村里868亩优质桃长势喜人,预计2024年达到丰产期。眼下,武河村正在加速集聚以桃园为依托的庭院经济、文化旅游和民宿餐饮为一体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动能,初步形成有地区特色、体现乡村价值、乡土气息浓厚的农旅融合发展雏形,打造属于自己的春天。

如今,武河村已彻底改变了“风吹沙石跑”的过去,放眼望去,阡陌纵横、瓜果飘香、牛羊肥壮,庭院美丽、村庄整齐、道路宽阔。穿梭在乡间的小路上,时而涌上心头的是解决乡亲们急难愁盼后的笑逐颜开,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里融入了乡亲们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想这就是驻村干部的职责和使命。(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文攀 采访整理)

关键词:

推荐

精彩放送

创投更多》

科技更多》

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