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芒种看中国粮食教育的传统

来源: 何以为食 公众号

昨天芒种。芒种,又名“忙种”,总的特点是“农忙”,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从此夏季开始进入仲夏。

芒种时节斗指巳,太阳黄经达75°,于每年阳历6月5-7日交节,为“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周礼》里说:“泽草所生,种之芒种”。元代吴澄所著《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主要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如稻、黍、稷等。“种”,一为种子的“种”,一为播种的“种”。

一方面北方地区陆续进入麦收季节,并抓紧最后的谷物播种以及夏季的田间管理,以争取一年两熟,另一方面,南方地区则主要是水稻插秧。而小孩子们透过参与诸多农事活动,也充分体会到粮食背后承载的意义和价值。

在北方的乡村,芒种期间的农事活动简称为“三夏”,整个芒种时节一切都围绕麦收为核心进行安排。学校要放麦忙假,老师们也要回家忙着抢收麦子,学生们也因为家长农忙,没人做饭,老师也要农忙,而放假回家。

对于儿童们而言,麦忙假是辛苦并快乐的,最关键的是没有书面作业。农村孩子们从小就要跟着大人们去割麦子,经历酷热,学习使用镰刀,帮忙困麦子,捡拾麦田里遗留下来的麦穗,确保颗粒归仓,小手还常常被麦芒和小麦叶子划伤,脚也很容易被麦茬子刺伤,至今都记忆犹新。

不过最大的乐趣也是在麦田里。麦田周围有各种野花,麦田里有各种的昆虫和小动物。大人们常常能从麦田里抓到小野鸡,小兔子给孩子们带回家当宠物养起来,不过却很难养活,大人们说这些野生动物都有野性,很不习惯人喂养,特别是野鸡,常常绝食而死。不过这也说明过去麦田的生态系统是完整的。

看似短暂紧张且忙碌的麦收假,其实背后的农耕教育意义更为重要,孩子们透过全程参与农事活动学习掌握农耕技术系统,通过深入农田感知大自然生态环境,更在与家人的协作中,懂得与家人分担责任,找到自己的家庭定位和角色。

在这个“自然”的教育过程中,孩子们以家庭成员为老师,除了学习知识和技能,更学习到了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品格。

这种朴素粮食教育传统,其实不止在近现代才出现,在悠久的中华农耕文明的历史长河里,也为一代代先人所践行,让孩子从小懂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茶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同时,也找到人与自然,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的根本。

责任编辑:Pierre

关键词: 进行安排 锄禾日当午 在北方的

推荐

精彩放送

创投更多》

科技更多》

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