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体有哪些_古文字体_世界百事通

来源:万能网

古文字体有哪些,古文字体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宋体、楷书、草书、隶书、行书等。

2、宋体宋体,是为适应印刷术而出现的一种汉字字体。


(资料图片)

3、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属于衬线字体(serif),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印刷的正文排版。

4、宋朝文化兴盛,印刷业有了巨大发展,从南宋时期,在临安等地的印刷作坊里就开始出现了类似印刷体的字体,后世称之为仿宋体。

5、明朝时期,文人追捧宋刻本书籍,于是刻匠们加粗仿宋体的竖线和笔画的端点以抵抗刻版磨损,却依旧称之“宋体”。

6、现代的所谓宋体基本上就是这样成型的。

7、2、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8、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9、《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10、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11、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

12、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13、”故名楷书。

14、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

15、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

16、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 钩)等笔划,使结构上更趋严整。

17、3、草书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

18、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19、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20、草书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21、4、隶书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22、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23、隶书是继小篆之后出现的又一代表性书体,它是在小篆的基础上产生的。

24、隶书的产生是汉字的一次大革命,其意义不仅在于汉字从此走向了符号化。

25、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汉字的书写方式和审美趋向,从而为楷书书法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并进而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开辟广阔的天地。

26、5、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的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27、“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28、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29、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30、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且见功夫;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

31、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字体  1.甲骨文  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王八担”、“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

32、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33、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

34、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35、  2.金文  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36、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37、  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秦统一六国之后开始了文字规范的措施,即所谓的「书同文」。

38、秦规范文字是以秦文字为基础的,秦以后的汉字的演变也是在经秦规范过的秦小篆以及秦篆的日常书写形式的古隶的基础上发展的。

39、秦「书同文」之后,六国文字被淘汰了,秦文字成了真正的主流。

40、因此,秦系文字是上承西周古文、下启汉魏隶书,乃至楷书的一个重要环节。

41、它的变化可以看作是汉字按自己内部结构规律演化的一部分。

42、也因此,就文字学而言,秦系的西土文字的研究较之六国文字更为重要,因为它是汉字的直系血亲,而六国文字则是旁系分支,虽然它们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吸收。

43、  3.大篆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44、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

45、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

46、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

47、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48、 石鼓文最古的拓本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宁波的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

49、  石鼓文的字体,大致介於周金文与秦小篆之间。

50、可知确是秦始皇以前之物,应当是属于籀书的系统。

51、相对小篆而言,可称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

52、其字体类小篆而较繁复,似宗周彝器而较端整,堪称为典重严整。

53、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一中称石鼓文为:“金细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

54、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

55、可谓赞赏之至。

56、石鼓文向为艺林所宝,但北宋以后,帖学大兴,少人临之,直至清代中叶以后,考古尊碑之风复炽,石鼓文字,尤为书家推重。

57、吴大,能得其典重严整韵致。

58、吴昌硕则发其遒古为雄拔之气。

59、两人书法,皆雄视当代 为后世所重。

60、  4.小篆  也叫“秦篆”。

61、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

62、通行于秦代。

63、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小篆产生年代虽然不早,数量却很大,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特殊地位,是古文字通向近代文字的桥梁。

64、  小篆的风格  秦代时的小篆风貌,可由现存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及权量铭文等遗物中得见之。

65、小篆的笔划较细 ,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称;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  在激荡着战国诸子奔肆思想和飘散着魏晋儒士藻雪风骨的翰墨中,简书无疑是其高古、朴茂的代表。

66、  5.简书  什麽是简书?简单说,简书就是写在“简”上的文字。

67、战国至魏晋时代有种书法,是写在形状狭而长的竹、木书写材料上的。

68、竹制的称简;木制的称牍,或札,二者统称为“简”。

69、简书一般用汉隶或汉隶的变体书写;又由于简书盛行于秦汉和魏晋时期,因此,简书也称汉简。

70、李商隐《筹笔驿》有“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的句子。

71、可见简书高古不群、神圣凛然,是一种不轻易使用和很讲究的古老书写形式。

72、  前人说,简书是征役时,临行告诫的文书;又说,简书是国家有急难,用以求救的文书。

73、其实,前人的这两种解释都不大准确,他们说的都是简书的用途,及书写内容上的区别,与书写形式无关。

74、实际,所谓简书,就是书法艺术形式中的一种,只是比较古老罢了。

75、  当代著名书法家张有清先生以擅简书著称当今书坛。

76、他的简书,如同他的人品、性格,既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敦实,又有现代文化的开张、爽快;既有秦钟汉鼎的凝重、磅礴,又有诗经楚辞的飘逸、灵动。

77、欣赏他的简书,真得能读出“缩将百尺苍鳞鬣,石破涛飞纸上来”(郭风惠《题秦仲文画松》)的隽永韵味。

78、  6.隶书  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79、关于隶书的定义,近人吴伯陶先生一篇《从出土秦简帛书看秦汉早期隶书》的文章中说道:“可以用这个字的本义来作解释。

80、〈说文解字〉中解释‘隶’的意义是‘附着’,〈后汉书·冯异传〉则训为‘属’,这一意义到今天还在使用,现代汉语中就有‘隶属’一词。

81、〈晋书·卫恒传〉、〈说文解字序〉及段注,也都认为隶书是‘佐助篆所不逮’的,所以隶书是小篆的一种辅助字体。

82、”  其次究竟什么样子才叫隶,隶与篆又有什么样的严格区别,吴伯陶先生在上述的文章中又有所分析订定,这里再节录吴文中值得考虑的几小段。

83、吴云∶  “小篆还保存了象形字的遗意,画其成物随体诘屈;隶书就更进了一步,用笔画符号破坏了象形字的结腹,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他有字形举例,可参阅原文)。

84、 隶书的演变——隶变  隶书的演变过程称为“隶变”,隶变承前启后,对草书和楷书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85、  隶书的名词  古隶  今隶  秦隶  汉隶  7.章草  是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

86、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87、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88、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写的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89、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90、  8.行书  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

91、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 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92、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  [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2]以欤侧代替平整;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9.今草  亦称“小草”。

93、草书的一种。

94、始于汉末。

95、是对章草的革新。

96、笔画连绵回绕,文字之间有联缀,书写简约方便便。

97、为东晋王羲之所发扬完善。

98、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合穷伪略之理,极草踪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

99、”更加纵放的“狂草”为“今草”的发展。

100、  10. 魏碑  北朝碑刻的统称,其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是后世书法的一种楷模 魏碑书法艺术,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佛教的造像题记;一类是民间的墓志铭书法中带有汉隶笔法,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

101、  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

102、现存的魏碑书体都是楷书,因此有时也把这些楷书碑刻作品称为“魏楷”。

103、魏碑原本也称北碑,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

104、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志铭”、“摩崖”和“造像记”的形式存在的。

105、  11.楷书  又称正书,或称真书。

106、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107、始于东汉。

108、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等。

109、  12.狂草  是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

110、  狂草,书法中的表现主义  狂草的成就,是唐代书法高峰的另一方面的表现。

111、代表人物是张旭和怀素在中国古代书论中,不论是对篆、隶、行、楷,还是对草书的论述,大多是以自然景观或某些现象作比,加以形容和描述,读者要靠一种生活感受、生活经验去领悟,才能欣赏和理解。

112、书法实在是一种很玄奥的艺术,尤其狂草,书写者往往是充满激情,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下完成的,读者从墨迹中隐隐地感受到某种情绪。

113、  13.行草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114、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115、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

116、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

117、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118、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119、  从文字的发展规律和书法角度来说,属于文字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不包括书法家因个人风格而形成的书体),有如下字体: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简书  隶书  章草  行书  今草  魏碑  楷书  狂草  行草  以上字体大致是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但是书法史上归纳起来,总分为五种字体,称五体书,即:  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隶——包括简帛书  真(楷)——包括魏碑  行  草——包括章草、今草、行草和狂草  宋后,因活字印刷的发明,产生了用于印刷的专用字体——宋体  像现在的很多美术字体都是近现代人逐渐发明的。

120、  1.甲骨文  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王八担”、“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

121、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122、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

123、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124、  2.金文  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125、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126、  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秦统一六国之后开始了文字规范的措施,即所谓的「书同文」。

127、秦规范文字是以秦文字为基础的,秦以后的汉字的演变也是在经秦规范过的秦小篆以及秦篆的日常书写形式的古隶的基础上发展的。

128、秦「书同文」之后,六国文字被淘汰了,秦文字成了真正的主流。

129、因此,秦系文字是上承西周古文、下启汉魏隶书,乃至楷书的一个重要环节。

130、它的变化可以看作是汉字按自己内部结构规律演化的一部分。

131、也因此,就文字学而言,秦系的西土文字的研究较之六国文字更为重要,因为它是汉字的直系血亲,而六国文字则是旁系分支,虽然它们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吸收。

132、  3.大篆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133、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

134、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

135、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

136、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137、 石鼓文最古的拓本为世所知者,是浙江省宁波的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

138、  石鼓文的字体,大致介於周金文与秦小篆之间。

139、可知确是秦始皇以前之物,应当是属于籀书的系统。

140、相对小篆而言,可称为大篆,是大篆文字的代表作。

141、其字体类小篆而较繁复,似宗周彝器而较端整,堪称为典重严整。

142、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一中称石鼓文为:“金细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

143、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

144、可谓赞赏之至。

145、石鼓文向为艺林所宝,但北宋以后,帖学大兴,少人临之,直至清代中叶以后,考古尊碑之风复炽,石鼓文字,尤为书家推重。

146、吴大,能得其典重严整韵致。

147、吴昌硕则发其遒古为雄拔之气。

148、两人书法,皆雄视当代 为后世所重。

149、  4.小篆  也叫“秦篆”。

150、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

151、通行于秦代。

152、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小篆产生年代虽然不早,数量却很大,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特殊地位,是古文字通向近代文字的桥梁。

153、  小篆的风格  秦代时的小篆风貌,可由现存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及权量铭文等遗物中得见之。

154、小篆的笔划较细 ,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称;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  在激荡着战国诸子奔肆思想和飘散着魏晋儒士藻雪风骨的翰墨中,简书无疑是其高古、朴茂的代表。

155、  5.简书  什麽是简书?简单说,简书就是写在“简”上的文字。

156、战国至魏晋时代有种书法,是写在形状狭而长的竹、木书写材料上的。

157、竹制的称简;木制的称牍,或札,二者统称为“简”。

158、简书一般用汉隶或汉隶的变体书写;又由于简书盛行于秦汉和魏晋时期,因此,简书也称汉简。

159、李商隐《筹笔驿》有“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的句子。

160、可见简书高古不群、神圣凛然,是一种不轻易使用和很讲究的古老书写形式。

161、  前人说,简书是征役时,临行告诫的文书;又说,简书是国家有急难,用以求救的文书。

162、其实,前人的这两种解释都不大准确,他们说的都是简书的用途,及书写内容上的区别,与书写形式无关。

163、实际,所谓简书,就是书法艺术形式中的一种,只是比较古老罢了。

164、  当代著名书法家张有清先生以擅简书著称当今书坛。

165、他的简书,如同他的人品、性格,既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敦实,又有现代文化的开张、爽快;既有秦钟汉鼎的凝重、磅礴,又有诗经楚辞的飘逸、灵动。

166、欣赏他的简书,真得能读出“缩将百尺苍鳞鬣,石破涛飞纸上来”(郭风惠《题秦仲文画松》)的隽永韵味。

167、  6.隶书  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168、关于隶书的定义,近人吴伯陶先生一篇《从出土秦简帛书看秦汉早期隶书》的文章中说道:“可以用这个字的本义来作解释。

169、〈说文解字〉中解释‘隶’的意义是‘附着’,〈后汉书·冯异传〉则训为‘属’,这一意义到今天还在使用,现代汉语中就有‘隶属’一词。

170、〈晋书·卫恒传〉、〈说文解字序〉及段注,也都认为隶书是‘佐助篆所不逮’的,所以隶书是小篆的一种辅助字体。

171、”  其次究竟什么样子才叫隶,隶与篆又有什么样的严格区别,吴伯陶先生在上述的文章中又有所分析订定,这里再节录吴文中值得考虑的几小段。

172、吴云∶  “小篆还保存了象形字的遗意,画其成物随体诘屈;隶书就更进了一步,用笔画符号破坏了象形字的结腹,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他有字形举例,可参阅原文)。

173、 隶书的演变——隶变  隶书的演变过程称为“隶变”,隶变承前启后,对草书和楷书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174、  隶书的名词  古隶  今隶  秦隶  汉隶  7.章草  是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

175、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176、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177、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写的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178、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179、  8.行书  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

180、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 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181、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  [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2]以欤侧代替平整;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9.今草  亦称“小草”。

182、草书的一种。

183、始于汉末。

184、是对章草的革新。

185、笔画连绵回绕,文字之间有联缀,书写简约方便便。

186、为东晋王羲之所发扬完善。

187、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合穷伪略之理,极草踪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

188、”更加纵放的“狂草”为“今草”的发展。

189、  10. 魏碑  北朝碑刻的统称,其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是后世书法的一种楷模 魏碑书法艺术,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佛教的造像题记;一类是民间的墓志铭书法中带有汉隶笔法,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

190、  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

191、现存的魏碑书体都是楷书,因此有时也把这些楷书碑刻作品称为“魏楷”。

192、魏碑原本也称北碑,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

193、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志铭”、“摩崖”和“造像记”的形式存在的。

194、  11.楷书  又称正书,或称真书。

195、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196、始于东汉。

197、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等。

198、  12.狂草  是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

199、  狂草,书法中的表现主义  狂草的成就,是唐代书法高峰的另一方面的表现。

200、代表人物是张旭和怀素在中国古代书论中,不论是对篆、隶、行、楷,还是对草书的论述,大多是以自然景观或某些现象作比,加以形容和描述,读者要靠一种生活感受、生活经验去领悟,才能欣赏和理解。

201、书法实在是一种很玄奥的艺术,尤其狂草,书写者往往是充满激情,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下完成的,读者从墨迹中隐隐地感受到某种情绪。

202、  13.行草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203、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204、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

205、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

206、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207、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208、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但是书法史上归纳起来,总分为五种字体,称五体书,即: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包括简帛书真(楷)——包括魏碑行草——包括章草、今草、行草和狂草宋后,因活字印刷的发明,产生了用于印刷的专用字体——宋体像现在的很多美术字体都是近现代人逐渐发明的。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

推荐

精彩放送

创投更多》

科技更多》

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