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桥”是如何建成的?(下)

来源:科普中国

围堰


(相关资料图)

在上篇,我们说到图拉真大桥跨越多瑙河的主体部分由20个桥墩支撑着。多瑙河的平均水深不小于4米,很多地方的水深都超过10米。古代的罗马人是怎么把桥墩建在河底的岩石上的呢?

答案是:围堰。

堰是挡水的堤坝。围堰就是用一圈堰把一小片地方给围起来。我们可以试着还原图拉真大桥的修建场景。

首先,建筑工人在工程师的帮助下,确定桥墩的位置。然后,他们将许多大而长的木桩、木板打入水下,让它们紧密排列在一起,形成一圈略有些密封性的围墙。再然后,他们会通过各种办法去除被围起来的水——现在人们有抽水泵可用,驱动力来自电或者柴油;但用人力驱动的泵其实很早就已经出现了,亚历山大城的发明家克特西比乌斯发明了这种特殊的抽水设备,在古代罗马,泵已经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东西了——总之,围墙里的水被抽干了,围墙就成了围堰。

这么一来,围堰以内的河床就成了跟普通的干燥地面一样的状态。从这里挖下去,到一定的深度开始砌砖,就构成了地基。大桥的20个桥墩,就建造在这样的地基之上。

有了桥墩,再在桥墩上架设木头的桁架,上面再架设木板,铺上道路。图拉真大桥就此完工。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建造大桥的建筑工人,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建筑工人。这些桥墩中的一些,一直保留到了今天。现在,人们还可以从桥墩砖块上,读出修建者所属的团队:幸运者弗拉维乌斯第四军团、第七克劳狄军团、第五马其顿军团、第十三合组军团……没错,他们是大名鼎鼎的罗马军团。

由正规军——而非建筑工人或者被强制劳动的民夫——来修建这样的大工程,这也是非常特别的一点。实际上,不仅仅是图拉真大桥,罗马帝国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这样建成的。

当时的希腊人认为,同时代的罗马人设计建造了三件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

第一是上水道,也就是引水渠。罗马城一共有11条引水渠,其中10条用于市民用水,1条供应手工业用水。这些水道当中的一些,至今仍然可以正常使用。值得一提的是,在罗马帝国,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建有水道,它并非罗马城独有。

第二是下水道。据说,罗马城是先有的下水道,后来才建的上水道。相比于古代希腊的城市,以及后来的中世纪欧洲城市,罗马的城市是非常干净的。

第三就是道路。“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可不是说说的。至今意大利的很多公路、高速公路,都是依托古罗马道路而建造的。道路是古代罗马最不同寻常、最重要的基础建设。不过,罗马人之所以建设道路,目的是为了让军队能在疆域各处快速调度。所以,在古代罗马,道路是一项军事设施,自然也应该由军团兵来完成建设。只不过,这项军事设施也并不排斥民用。实际上,古罗马道路的两侧都设置有供普通行人通行的“人行道”。

与此同时,图拉真大桥这样的桥梁是罗马道路的延伸,所以,在这座桥上同样设置有人行道。在人行道和桥梁中间的“军行道”之间,还留有排水沟,以便把雨水快速排出,保证桥梁本身的安全。

图拉真大桥建成之后的第二年,罗马人取得了第二次达契亚战争的胜利。达契亚地区被正式纳入罗马帝国,成为其中的一个行省。

图拉真死后,继任的皇帝是哈德良。但是哈德良非常不喜欢这座桥——倒不是他嫉妒前代皇帝的功勋,而是觉得这座桥过于方便人们在多瑙河两岸往来了。既然便于罗马军队进攻北方民族,当然也会便于北方民族南下进攻罗马。这无形中增加了罗马边境上的压力。

为了缓解军事防御的压力,哈德良下令破坏了桥上木结构的部分。不过,这座桥的通行功能似乎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只是,到了罗马帝国末年,防止北方民族入侵变得非常急迫的时候,木结构的部分才被全部破坏掉。

即便如此,后世也一直都有人试图简单修复这座桥梁,以方便通行。直到19世纪,奥匈帝国为了确保大型船只在多瑙河上的航行安全,炸掉了一部分桥墩。图拉真大桥,最终变成了一堆不可修复的遗址。

审核:北京建筑大学建筑遗产保护 李春青教授

关键词: 建筑工人 罗马帝国 北方民族

推荐

精彩放送

创投更多》

科技更多》

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