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国化石,逃不脱科学殖民主义的阴影

来源:科普中国

“最大的问题就是,别人只是把我们这些国家当成数据和重要标本的提供者。”

撰文 | 小叶

历史上,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殖民主义之间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19世纪,欧洲帝国的海外殖民地理扩张带动了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欧洲探险家将在海外殖民国找到的奇珍异物标本打包回国,经博物馆精心打理,或收藏起来,或陈列展出。查尔斯·达尔文著名的小猎犬号航海之旅,从阿根廷到乌拉圭,让这位生物学家沿途收集了各类化石样本,送回伦敦后成为国内科学家潜心研究的对象。自此之后,类似的研究实践始终流行于自然科学领域,尤其是在以化石为基础的古生物学界。

到了20世纪,尤其是二战之后,去殖民主义运动以及“全球化”理念的发展,科学研究也朝着全球合作的方向前进,殖民主义思想作为糟粕而被摈弃。然而,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简单,即使到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殖民主义思想似乎仍然是科学发展的“暗礁”。

一石激起千层浪

2020年12月,一篇发表在《白垩纪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期刊上的论文给古生物学带来了一大新发现,该文章介绍了来自巴西的全新恐龙物种:长鬃矛神龙(Ubiraja jubatus)。这只恐龙生活在距今约1.1亿年前如今的巴西,身形和一只小鸡差不多大,全身覆盖着原羽,而最显著的特征莫过于肩部两侧各有一对笔直纤细,宛如长矛的羽毛(见图1)。其属名Ubiraja在图皮语中意味“长矛之神”,指其肩膀上四根夸张的长矛状装饰物;种名jubatus是拉丁语,意味着意为“有鬃毛的”,指其背部的原始羽毛。

图1:发表于论文中的恐龙复原图,CC BY-SA 4.0丨图源:维基百科[1]

在此之前,大部分有羽恐龙化石主要来自中国、德国等地,而长鬃矛神龙是第一只出现在遥远巴西土地上的有羽恐龙,因此对古生物学界意义非凡。然而,学界的欣喜没持续多久,就在文章发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众多巴西古生物学家纷纷质疑这块如今保藏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SMNK)的化石为非法所得,随后推特上发起了“矛神龙属于巴西”(#UbirajaraBelongstoBR[2])的大范围声讨活动,指责论文作者和SMNK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化石。

图2:完美保存长鬃矛神龙遗骸的争议化石丨图源:Smyth et al.,doi:10.1016/j.cretres.2020.104686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巴西学界和巴西联邦检察办公室强烈要求SMNK出具化石合法出口的证明,并且要求返还化石。根据1990年巴西政府颁布的国家法律Decree 98.830[3],任何想要从巴西永久出口标本的外国方必须获得巴西国家技术和创新部(MCTI)的许可,而且必须要与巴西科研机构(后者负责申请出口许可)合作。而论文的两位作者——古生物学家Eberhard Frey和David Marill——承认他们手中有一份巴西官方的化石出口授权(没有给出具体部门名称),但上面没有特别写明标本名称。Frey接受《科学》(Science)期刊采访时称:“化石为合法抵达德国,但我们无法给出恰当证明。”[4]。之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政府某部门发表声明支持博物馆对化石的合法拥有权[5],但这一声明彻底激怒了巴西的古生物学界,同时也没有说服《白垩纪研究》的期刊编辑。最终,迫于外界压力,对这篇让全球认识了长鬃矛神龙的论文,期刊做出永久撤稿的决定。

图3:Elsevier官网上论文撤稿的简短声明丨图源:sciencedirect.com[6]

一方面,巴西科学家在国际学界不断高呼要求返还非法出口的化石,谴责掠夺发展中国家化石资源并拒绝与当地科学家合作的科学殖民主义行径;另一方面,遭受批评的科学家则辩护说,出口发展中国家的化石送到欧洲或者美国的研究机构,能够更好地保护样本,展开更有成果的研究,并以2018年巴西国家博物馆的火灾事故为例,批评巴西博物馆因为资金不足,无法安全保护珍贵的自然遗产。

巴西皮奥伊联邦大学(Federal University of Piauí)的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Juan Carlos Cisneros当时也参与了长鬃矛神龙化石的归属争议事件,那时他开始认识到,有必要重视发展中国家考古资源非法出口影响当地学界科研的问题。于是,今年3月2日,Cisneros和同事们在《皇家学会开放科学》(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期刊上发表文章《深挖墨西哥与巴西当今的殖民主义古生物研究》(Digging deeper into colonial palaeontological practices in modern day Mexico and Brazil)。这篇深挖殖民主义内幕的文章(以下简称内幕文)说,尽管拉美国家竭力遏制其他国家研究人员非法买卖或获取当地化石和文物,但古生物学和考古学领域仍然充斥着殖民主义的做法。

科学殖民主义的阴影

“科学殖民主义”往往带着“空降科学”(parachute science)[7]的含义,指来自高收入国家的研究人员“空降”另一国家——通常是中低收入国家,在当地展开研究,发表文章。在此过程中,空降者的某些行为可能违反当地法律,例如非法买卖当地化石,非法出口化石等,同时也会忽视当地研究人员的科学贡献和价值,最终导致当地研究人员对外国研究人员产生不信任心理,影响未来在科学上国际合作的可能性。

早在2021年,一篇发表在《自然·生态及演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的论文[8]已指出,现代生物多样性数据表明,科学知识的产生与更富裕、政治环境更稳定的国家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尤其是北美和西欧国家。这一失衡现象昭明了“科学殖民主义”的遗产,或者说是一种新殖民主义倾向在影响学界:某特定国家原本能够通过本国科学家的研究建立科学知识体系,却经由其他国家科研人员之手,最终纳入后者的知识体系,其中以地球科学、古生物学领域为最。

基于古生物学数据库(PBDB[9])自1998年起至今的详细数据以及PBDB收录的发表文章,97%的化石数据主要由北美和西欧国家的作者贡献,其中,美国研究人员贡献了三分之一的化石数据,包括美国国内研究和国外研究数据,紧随其后的便是英国、德国和法国,但后面这三个国家的国内外古生物学研究数量比例明显失衡,且超过半数的国外研究并没有任何当地研究人员的参与(见图4)。另一方面,南半球往往是受“空降科学”影响最严重的地区。

图4:PBDB化石数据贡献最多的前15个国家及其相应的贡献比例丨图源:论文(10.1038/s41559-021-01608-8 )

而今年3月Cisneros的这篇内幕文[10]集中回顾了过去30年内古生物学论文的价值,这些论文描述了墨西哥东北部以及巴西阿拉里佩盆地(Araripe Basin, Brazil)发掘出的脊椎动物化石。以巴西挖掘出的化石为例,从1990年至2020年,一共有71篇关于该地区白垩纪大型化石(不包括无脊椎动物和非正模标本材料)的研究论文,其中59.15%的研究由外国研究人员领导,而这59.15%中超过一半的研究没有巴西当地研究人员的合作参与。此外,所有论文中,88%的化石被带离巴西,收藏在国外博物馆,至今仍未归还。同时,这些论文中完全没有写明是否获得化石出口的官方许可,也没有解释化石如何被出口到国外,只有个别文章在引用图片中模糊注明了出产地。最后,只有八篇论文直接承认化石标本为购买所得。然而,化石买卖在巴西和墨西哥都属于违法行为。由此可见,其他国家的古生物学家,尤其是日本和欧洲的古生物学家,将化石出产国的法律以及当地研究人员搁置一边、自行研究,这种情况相当普遍。

图5:该图表揭示了过去30年巴西阿拉里佩盆地出土的脊椎动物化石的最终去向丨图源:论文(10.1098/rsos.210898)

这篇研究“实实在在改变着游戏规则”。加拿大皇家泰瑞尔古生物学博物馆(Royal Tyrrell Museum of Paleontology)的古生物学家Jeff Liston接受《科学》期刊采访时称,“从文献中提炼出内容,并将其量化,如果我们想要取得任何进展,这是唯一的方法。”[11]

英国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的古生物学家Emma Dunne,内幕文的另一位作者,则尖锐地指出:“如今的科学新殖民主义不再是像19世纪那样的探险家远渡重洋的异域探险模式,而是出于自己的利益,榨取、剥削低收入国家的当地资源。”[12]

然而,其他研究人员,尤其是时隔两年再次被点名的人,却觉得自己无辜蒙冤,并不认可论文的结论。英国朴茨茅斯大学(University of Portsmouth)的古生物学家David Martill就曾发表过好几篇文章,被诟病有“剥削性”。2018年他发表自辩文章《为什么古生物学家必须违法》(Why palaeontologists must break the law: a polemic from an apologist),反对了旨在保护化石免遭国际挖掘的法律条文。这次,他接受《科学》采访时说,“我觉得这篇论文满是可怕的偏见。”他认为只盯着他的研究,还有其他德国合作者的研究,却不管美国研究人员的论文,显然很不公平。他表示:“毫无疑问,他们专门挑我们文章的刺。”[11]

“我们首先要斗争”

《深挖墨西哥与巴西当今的殖民主义古生物研究》发表后不久,文章第一作者、古生物学家Juan Carlos Cisneros(以下简称JCC)接受了The-Scientist电子杂志的采访。全文如下:

The Scientist:这篇研究调查了其他国家如何处理采自墨西哥和巴西的化石,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研究方向的呢?

JCC:最初的想法来自两篇论文。2020年12月发表的一篇描述了巴西恐龙长鬃矛神龙,引发了大片批评声,后来期刊撤了稿。而这块特殊化石的问题在于,没有证据表明化石通过合法程序离开巴西。比如说,文中没有提到任何巴西作者。这是科学家首次在南美洲发现长羽毛的恐龙,所以这项发现意义重大,也就很容易招来关注。

然后,仅仅过了三个月,又出现了另一篇文章[13],里面报告了一块来自墨西哥的鲨鱼化石。同样,这篇文章也没有当地的研究机构参与。而且在文章中他们提到化石是买来的。但是墨西哥法律明文禁止化石买卖。实际上巴西和几乎所有拉美国家都有类似的法规。

就这样,我们遇到了这两个实例。另外,其中有一位作者的名字同时出现在这两篇论文中。用巴西的一句俗语来说,就像“蛋糕上的红草莓”。这表明一些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系统性地在不止一个地方干这种事。于是,我开始寻找其他类似的情况,我给墨西哥的同事打电话,问他们:“你们有兴趣搞清楚整个事情吗?在巴西,我们面临同样的问题,我看你们在墨西哥也有很多相同的遭遇。”最终,我们聚在一起,组成大团队,另外还有一些欧洲同行,他们之前已经涉猎过科学殖民主义问题。

图6:那些出土自巴西,如今却流落海外博物馆的美丽化石丨图源:论文(10.1098/rsos.210898)

The Scientist:你们谈到本国研究人员无法获取自己国家的化石,因为化石都被带走,落到了全球各地私人收藏家的手中,或者其他研究人员刻意忽视低收入国家的相关法规。您作为研究人员,是否亲身经历过这些事情呢?

JCC:这对我们来说不算新鲜事。我们一直听说过各种情况,当然,也早已注意到同一团队发表的其他论文。他们很明显,就是忽视我们的法律。我在巴西从事研究工作,注意到仅在巴西就已发生过好几次(这种情况),但直到我们查阅了资料,才明白情况有多严重……而且,我们只在内部讨论这些事情,从未在国际学界真正大范围地讨论过。因为这意味着我们要和那些权威人士对着干了,包括权威科学家和科研机构,他们会报复我们。这么一来,我们就在拿自己的研究生涯冒险,因为基本上这些人可能就是我们论文的审稿人,他们掌握着我们需要的研究资源,要报复起来可太容易了。这些都是我们不在国际学界公开谈论这些事情的主要原因。

我们计算过其中的风险,但在发生了长鬃矛神龙论文风波之后,这一切显然需要改变。后来,我们看到这篇论文被撤稿了,就好像在隧道尽头看到了一线光明:如果我们坚定地反对,改变确实会发生。斗争最终可以带来好的结果,但我们首先要斗争。

The Scientist:你们的论文提了好几个方面:当地法规或被忽视,或被破坏,外国研究人员贬低当地研究人员的贡献,窃取化石或者用其他手段获得化石等等。这些都是怎么相互联系起来的?

JCC:我认为这些都是一个大问题的不同部分。这个大问题就是,别人只是把我们这些国家当成数据和重要标本的提供者。所谓科学殖民主义,首要条件就是从其他土地挖掘资源。我们仍然被视作殖民地,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些研究人员想方设法从我们这边攫取资源。

这是一种非常陈旧的思维方式了。现在都已经21世纪了,我们不应该还讨论这种话题,但显然某些人并没有进步。

The Scientist:你们论文中的图表4(见图7)和5真吓了我一跳,上面说,你们发现极少有论文提到自己获取墨西哥和巴西的化石是否得到许可,或者提到是否有本地科研人员参与研究。通过这些数据,你们看到问题有多猖獗。你们吃惊吗?

图7:论文中的图表4,统计了关于墨西哥侏罗纪和白垩纪化石的论文,分析了化石来源、是否有当地合作者的情况以及化石去向丨图源:论文(10.1098/rsos.210898)

JCC:我没料到问题这么大。我本人就研究脊椎动物,我知道尤其在这一领域,问题很大,但当我们开始调查无脊椎动物时,问题大到我们都处理不完的程度。

另外还有一个让我们意外的方面,就是在一些论文中,作者承认他们没有遵守当地法规。至少10多年前发表的文献中有人这么写。还有一些作者仍然承认他们在购买化石。承认自己违法,还写进论文中,仅这一点就让我真的非常难过。

这些作者敢这么写,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会遭受任何惩罚,没有任何风险。但现在,他们在掩盖没有许可的违法行为,甚至不提法律法规。他们尝试掩盖一切,但做法却不高明。

那块来自墨西哥的鲨鱼化石(见图8),论文里说是购买所得,在墨西哥这是违法行为。但一周之后,他们更正了论文内容,删除了这句话。随后,他们又说化石将送到博物馆公开展出,但是博物馆还在建设中。处理其他国家的重要文物,你就给出这么拙劣的解释吗?

图8:墨西哥出土的米兰卡鹰鼠鲨(Aquilolamna milarcae)化石照片以及复原重建丨图源:论文(10.1126/science.abc1490)

The Scientist:你们的论文揭穿了研究人员常用的一些说辞,他们借此证明自己获取化石是合理的,并将其运往远离原国家的千里之外。然后,你们还解释了为什么不与当地学界合作实际上会损害研究质量。您能再多讲一些具体细节吗?

JCC:最了解当地石头情况的人就是当地的地质学家。如果你找到当地科学家,亲自挖掘化石,而不是从化石商手里购买,你就能拥有所有数据,这些信息对我们来说都非常宝贵。因为如果是买来的,化石就变成纯粹的稀奇货,已经丢失了一半信息,你需要的是各种当地背景信息。

我们在论文中讨论了范围不小的巴西地区,包括三个州,整体面积多多少少相当于尼加拉瓜。如果你是在黑市上买的化石,你就不知道化石出土自哪里,这也会损害我们的研究。我们不知道哪些动物在哪里栖息过,或者哪里发现过哪些植物。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化石商贩会改造化石,让石头更漂亮。而我们的目的是重建过去,不是用谎言美化过去。

The Scientist:在论文结尾你们提到了情况有所好转的迹象,还列举出针对研究人员、政府和期刊的建议。在您看来,要解决这些问题,存在哪些切实有效的好步骤?

JCC:过去,古生物学就好像 “夺宝奇兵” :你身处异域,在没有当地政府许可的情况下,从当地人手中获得珍宝。

我认为,这是一种传统,人们觉得事情就是这么办的。有时候,年轻一点的古生物学家做出违反伦理道德的操作,本人却没有意识到这点,因为他们认为大家一直以来大家都这么干……我们希望我们正在引发足够的关注,而年轻一代将对这些问题更敏感。

The Scientist:所以也事关新研究人员的培训?

JCC:我认为培训也是一部分。古生物学和自然科学(教育)应该包括科学史和其他课程,这样,人们能理解如何正确行事。因为实际上,他们可能并不知道,或者没有渠道获取信息……我认为研究资助者应该注意到这些问题,要求任何在其他国家展开研究的科学家应该与当地研究机构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一些研究人员顾左右而言他,说当地法规太复杂了。但如果你和当地研究人员合作,他们正好能够提供指导,搞通那些法规条文。如果你是一名研究人员,你不必精通全世界所有地方的法律法规。

The Scientist:这篇论文的反响如何?有批评声吗?有赞扬的吗?

JCC:都有。我们也预判到了。我们点名了很多人,因为论文的时间跨度包括过去30年。其中一些人已经批评我们了,说我们对欧洲的研究机构过于苛刻——尤其是德国——而对美国机构却过于友善。但这不是为自己辩护的好方式。你说“其他机构和我们一样坏。”就和“我错了,但他们也错了,所以我的错没那么大”一样荒谬。

在我们的研究中,过去30年内许多发表的化石都出自欧洲研究人员,而美国的巴西化石研究年代比他们还要久远,超出了30年,所以我们才“友善”。

有时候,我也会听到同一批团队的争辩。他们会说其实一切都是墨西哥和巴西的错,因为他们没有推进法律措施。但是,你不会因为人家窗户开着,就爬进去偷东西吧。

我听说古生物学一直这样,以后也不会变。但是,我们必须开始改变。

The Scientist:您有没有什么想跟我们明确表达的话吗?

JCC:我们不是民族主义者,我们想要和国际合作伙伴共同研究,因为这就是现代科学的发展方式。无论合作伙伴来自哪里,有合作才会有科学。但是必须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要尊重我们当地的法律法规。

请不要让古代生物二次灭绝

2020年长鬃矛神龙的论文已经永久撤稿,但时隔一年,2021年9月德国卡尔斯鲁厄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在社交媒体平台发表了一则声明,说这块化石仍然保藏在博物馆内,同时也欢迎国内外科学家前来继续研究。但是,国际学界是否允许继续研究,或者研究其他同样收藏在SMNK内、与长鬃矛神龙境况一样的化石,历史是否会再次上演,目前无人知晓。

图9:去年9月SMNK脸书官方页面的声明丨来源:facebook.com[14]

对此,巴西圣加布里埃尔潘帕联邦大学(Federal University of Pampa, São Gabriel)的古生物学家告诉《科学》期刊:“论文撤稿,一切无迹可寻,就好像这一物种从来没有在学界存在过一样。它在地球上已经灭绝过一次,这次的事件无疑让它遭受了二次灭绝。”[5]

访谈部分经授权翻译自https://www.the-scientist.com/news-opinion/q-a-paleontology-s-colonial-legacy-69765

参考文献

[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F%9B%E7%A5%9E%E9%BE%8D%E5%B1%AC#/media/File:U._jubatus_Reconstruction.png

[2] https://twitter.com/search?lang=en&q=%23ubirajarabelongstobr

[3]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os.210898

[4]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chicken-size-dino-furlike-mane-stirs-ethics-debate

[5] https://www.sciencemagazinedigital.org/sciencemagazine/01_october_2021/MobilePagedArticle.action?articleId=1729376

[6]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5667120303736?via%3Dihub

[7] https://science.thewire.in/the-sciences/parachute-science-palaeontology-european-colonialism-indian-scientists/

[8]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9-021-01608-8

[9] www.paleobiodb.org

[10]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os.210898

[11] https://www.the-scientist.com/news-opinion/q-a-paleontology-s-colonial-legacy-69765

[12] https://www.theguardian.com/uk-news/2022/mar/02/paleontology-a-hotbed-of-unethical-practices-rooted-in-colonialism-say-scientists

[13]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c1490

[14] https://www.facebook.com/naturkundemuseumkarlsruhe/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版权说明:欢迎个人转发,任何形式的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摘编。转载授权请在「返朴」微信公众号内联系后台。

关键词: 研究人员 殖民主义 古生物学

推荐

精彩放送

创投更多》

科技更多》

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