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为嘛最爱说这个数字?

来源:科普中国

在天津

“七十二”这个数字你一定经常听到

天津七十二沽海河七十二弯……

类似的俗语还有很多这些“七十二”

究竟是实数还是虚数

天津人又为嘛对这个数字这么钟情

咱们今天来一探究竟

先说天津人最熟悉的“七十二沽”

据考证,最早将“七十二沽”这个说法落于文本的,是清末文人张焘。他在《津门杂记》一书中,记载了这么一段—— 「天津有七十二沽之说,实只二十一沽。日:丁字沽、西沽、东沽、三汊沽、小直沽、大直沽、贾家沽、邢家沽、咸水沽、葛沽、塘沽、草头沽、桃源沽、盘沽、四里沽、邓善沽、郝家沽、东泥沽、中泥沽、西泥沽、大沽。此念一沽从西潞河名也。余则在宝坻、宁河两县境内。」

天津市文史研究馆在1984年的时候,根据现代行政区划,又重新研究了这个问题。如果把天津市郊、宁河、宝坻、蓟县、玉田、丰润诸地中带“沽”的地名都算上,应该是“八十沽”才对。

“七十二沽花共水,一般风味小江南”、“七十二沽春水活,午景声里野桃开”、“七十二沽秋色满,不堪吹鬢半胡尘”……

天津人之所以将八十沽故意写作七十二沽,或许是因为这几个字放在诗句里,要更加合辙押韵一些。

七十二沽后,又衍生七十二钟声

大约在1968年至1971年间,天津的寇梦碧、陈宗枢和张牧石三位先生常以赋诗和敲钟这两件事度日,久而久之,他们竟然创作了二千余副诗钟。

1972年,几人将作品结为诗集。

因当时天津城内的鼓楼上刻有楹联:“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加之适逢1972年,诗集遂得名《七二钟声》。

这里的“七二”,并非指诗的数量,而是被几位天津文人赋予了真实含义,用以代指天津。海河真有这么蜿蜒曲折?

由于海河水系支流繁多且分散,加之微地形复杂,“弯”多是肯定的。

早年间的海河上是不是真有七十二道弯,如今已无确切答案,但是现在,铁定是没有了。

在1901年至1923年之间,海河工程局先后在海河航道上进行了六次“裁弯取直”工程。火柴厂湾、东河区湾、低坟头河湾、白塘口湾等等相继消失,让蜿蜒难行的海河,彻底被封印在了历史中。

如今,“海河七十二弯”的说法仍被很多天津人挂在嘴边,这里的“七十二”或许只是一个夸张的手法,是天津人用来记录那段艰难航运岁月的方式。

七十二官屯又是嘛?

明永乐年间,京杭大运河沿岸有大片等待开垦的荒地。大批官兵在此屯田,实行“亦兵亦农制”,这些由“兵团”形成的村落,就是所谓的“官屯”。

据统计,当时运河两岸的官屯一共就只有七十余个,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武清区、静海区,以及河北省的一些地区。

真正坐落在天津境内的“官屯”,包括坐落于武清区的卞官屯、郭官屯、聂官屯等,以及坐落于静海区的陈官屯、吕官屯、张官屯等,满打满算,也就只有十六个。

之所以说“七十二官屯”,或许是因为旧时误传,误将运河两岸的官屯,皆算入天津境内,加之天津人钟爱“七十二”,遂顺理成章地留下了这个说法。

盘山七十二寺总该是真的吧?

唐朝时期,佛教兴起,盘山一带陆陆续续地修建了七十二座寺庙,一座不多,一座不少,这里也因此成为了历代帝王将相的参禅礼佛圣地。

追本溯源,自一千多年以前,居住于天津一带的人对“七十二”这个数字,已呈情有独钟之势。

2007年,蓟州启动七十二寺的修复工作,而且是逐一修复,缺一不可。足以见得,“七十二”从古至今在天津人的心目中,都是种特殊的存在。

想必大家已经发现了,天津俗语中的“七十二”,大多都做虚数用。这个数字到底有什么魔力,能得天津人如此宠爱呢?

现如今,大家普遍比较接受的说法,不外乎有两个。一来是古人向来以“三”为多,如果“三”不足以表达其数量,就用三的倍数来计量,而“七十二”在“多”的基础上,更被富裕了“丰沛富足”的寓意。《西游记》中的“七十二般变化”是如此,“天津七十二沽”、“海河七十二弯”、“天津七十二官屯”等说法也是这个道理。

二来,古时以“七十二”为天地阴阳五行之成数,故古代文人素来喜欢“七十二”这种表达,比如“滂葩七十二滩春”,天津人也想借此来为这座城市,增添几分烟雨朦胧的诗意。无论哪一种原因,其实都彰显了天津人对美好生活的欣然向往。都管天津叫“哏都”,都说天津人乐观,所谓“乐观”,不单指幽默,更指居住在这方土地上的人,始终愿意以阳光向上的心态去建设这座城市,去期待全新的明天。

关键词: 七十二沽

推荐

精彩放送

创投更多》

科技更多》

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