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器时代制陶技术创新中“艺术的指甲印”

来源:科普中国

《艺术的指甲印》

——有感于古鄱(番)石器时代“环壕聚落”遗址一枚原始陶片上的指甲印

雁过留声

人过留名

原始制陶人

你却留下了几枚指甲印

何为?

千万年后的我

用微距焦点狠狠的

敲着浆糊似的脑袋

死劲猜

难道是因为顽皮的陶童太可爱

你忍不住要在他

细嫩的黑皮肤上留下疤痕?

不可能

我想你不会那么狠心

那么深的指甲印

至今还清晰撩人

一定不是因为抚爱而留下的印证

侧光勾勒型

补光画出影

你的得意笑容忽然现了形

原来人类艺术创作的

一次次的“神之一手”

都因你灵感迸发时

看似不经意

实则是你的创意无处遁形

在平淡无奇的黑陶坯上疏密有致地

用弧形指甲印

破原始题

创艺术新

笑脸黑黑

浓眉弯弯

一枚枚原始指甲印

似一勾勾下弦月在星空弛行

绕行数千载年轮

穿越近亿日光阴

用你那早已化神的艺术指甲印

点亮无数代制陶艺人的灵感火花

使陶瓷世界霞光万丈、春色满园

让人类生活丰富多彩、无限迷人

——2020年11月15日作于古鄱(番)环壕聚落遗址

2020年10月1日,国庆中秋双节同庆,应江西省鄱阳县文化局邀请,著名学者余爱水将军专程前往位于江西省鄱阳县古县渡古镇一片古汉墓群考察,陪同前往的有当地著名学者左泽老师等,我作为将军的随从一同前往。那天,先后到古南、古北共考察了四处古汉墓,其中在镇政府后古墓因开发整个山体都被夷为平地,只能看到一些破碎的墓砖,从墓砖的尺寸、形状、图纹线条基本可以判断是汉朝级别不会太低的墓。我们重点考察了名叫毛狗山的汉墓群,据当地一名退役军人蒋先生介绍,在这一片树林中分布着几十座汉墓,大部分都被盗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盗洞都是近十几年陆续出现的,尽管当地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后来据省公安厅文保大队一位领导透露,在古县渡镇附近有来自于河南等很多地方的盗墓者正虎视眈眈垂涎这片古墓群。将军高度关注这里古墓群保护,在送他去南昌机场的途中,他交代我们要花时间配合当地有关部门调查清楚。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李荣华到古县渡考察)

于是,几天后随县文化局和县文物保护大队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多次前往古县渡镇考察。其中有一处位于一条小河(流进昌江后入鄱阳湖)边一块大约2000平米的旱地,大家按照惯性思维,发现这里有汉墓砖碎片于是习惯性认为这里是被破坏的汉墓地。但是我们在旱地周边不仅能看到汉墓砖碎片,还能看到明清时期的墓砖碎片。当回到工作室,将这块旱地上发现的一块块碎陶片放进微距摄影箱,用光影刻画出陶片上的陶纹和断截面的结构,再通过微距和超微距镜头观察拍摄,发现这里的陶片跨度超过1万年以上,也就是说这块土地上很可能有人类活动长达1万年以上。从陶片的材质、制作工艺等观察,这里的陶片到汉朝就没有了,墓砖从汉朝到明清都有。也就是说,很可能这个地方在汉朝以前有1万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前就有人类生活。更主要的是在这里不仅有不同时期的陶片,还有石器时代的“石器碎片”“石鼎足”、“陶鼎足”、“陶豆足”等生活用品和礼器的碎片。而这些发现不久后得到湖北省博物馆原馆长王红星教授的认可。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荣华副院长闻听此信息后马上给县文化局领导分享了一张上世纪60年代一张日本卫星拍摄疑似古城的画面,我们根据图上坐标到实地比对,发现卫星图与实地场景基本一致。李荣华副院长得知后很快就安排周末休息时间专程赶到古县渡实地勘查,发现有古城墙、护城河残留,不仅认定此地就是为图上标示的位置,而且还认定这是古城池遗存。接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海昏侯考古队杨军队长亲自带领四位研究生冒着寒冷的冬雨到实地勘察,发现了城池四面都有城墙和护城河遗存。经他们会商初步认定,很可能是新石器时代的“环壕聚落”,甚至有可能是旧石器时代的“环壕聚落”!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海昏侯考古队队长杨军带队到古县渡考察)

通过比对古县渡附近的几处已经得到权威考古认定的成果发现,这里的陶片与万年县的人工驯化的水稻和古陶制作工艺基本一致。中美考古队正式确认万年的陶器是20000前的遗存,也就是说,如今闻名世界的景德镇陶瓷的前身陶器超过20000年的历史。通过比对发现,万年陶器制作工艺、陶土材质、陶纹等,在古县渡“环壕聚落”的陶片中都能找到,还有不少陶片显然比万年还要早很多年。现在很多公知跟着抹黑中国的西方人瞎说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不具备技术创新能力!20000年前人工驯化的水稻和制陶工艺就是最好的技术创新例证,古人用了长达20000年以上的时间完成制陶技术创新,之后才逐步朝陶瓷技术创新发展,在“环壕聚落”的陶片中发现有带釉的古瓷,说明很可能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有了原始瓷器。我们认为水稻的技术创新早于制陶技术创新,因为古人之所以能发现陶片并用于为生活服务,是因为有了稻米做粮食。与狩猎和渔猎时期的饮食习惯不一样,渔猎时期只要用树枝穿着鱼、兽在火上烤熟就能吃,而稻米太小,于是古人在火坑边发现了陶片可以用来乘米饭,再用单根树枝、进而折树枝变成了筷子作为吃米饭的工具。所以,我们认为水稻被人工驯化早于制陶技术的出现。江西鄱阳湖地区很可能就是“耕陶文明”的发源地。

在拍摄“环壕聚落”的陶片过程中发现有100多种陶纹,其中发现有些陶片上还留有指纹和指甲印,考古资料中往往会说明古陶器上的指纹和指甲印是制陶人不小心留在陶胚上的。但是当我一次次在微距镜头和超微距镜头下仔细观察,才发现有一片长边约5公分的黑陶片上的指甲印是有意识留下的!制作工艺是拉条成型,条与条的接缝处微微隆起形成线条,上下平行的条线犹如波浪,在线条的上下似有鸥鹭在飞翔。画面马上将我的思绪带回到远古,试想制陶人在当时的地位与现在的工艺美术大师或艺术家的地位相当。因为他们不仅能为人们制作加工各种陶器,而且还能在陶上刻制各种优美的变化多样的线条图案。制作这个黑陶的制陶人极富创新精神和艺术想象力,在他的脑海里浮现了湖面的风浪(拉条成型的线条)、湖面上空飞翔着鸥鹭,那么他们用什么刻笔(工具)能刻画出鸥鹭的形神呢?制陶人瞬间进入高维智慧,他曾多次无意中将指甲印留在陶器上,这些陶器被头领们认为是次品,于是头领们每每发现必数落制陶人粗心大意!而这次制陶人却有意用大拇指的长指甲向软软的陶胚上戳去,令其兴奋不已,鸥鹭在空中飞翔,一只、两只、三只……就这样在整个陶胚上留下了一只只鸥鹭凌波飞翔的优美身影,它们犹如风浪上空的精灵忽高忽低展翅翱翔。原来这是原始制陶人,不!是原始工艺美术大师、雕塑家在陶器上绘就的一幅“鸥鹭戏风波”的俯视画面,犹如今天无人机的俯拍构图,于是《艺术的指甲印》从我的脑海里涌现。­

愿天下不再有盗墓贼!愿美丽鄱阳湖畔的“环壕聚落”和古墓群能得到更好地有效保护,政府正式批准挖掘和科学的考古研究!

陶片上留有制陶人的指纹

石器

石鼎足

陶鼎足

陶豆足

摄影并文:中国科普作家余武隆

关键词: 技术创新 石器时代 县文化局

推荐

精彩放送

创投更多》

科技更多》

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