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尘“黑科技”背后的现代家庭与室内污染的抗争史

来源:科普中国

当“不良建筑综合症”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侵袭现代家庭的生活质量时,减少室内污染,成为科技革新在居家健康领域的一个重要攻克方向。

不良建筑综合症是现代住宅内多种环境因素综合作用影响到人们健康的一种综合症,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眼刺激、胸闷、头痛、疲劳等。众多文献研究显示,其致病因素包括通风率低、室内清洁度差以及存在细菌、真菌、尘螨等等。

现代家庭至少70%以上的时间在室内度过,一些人甚至超过了90%,尤其婴幼儿和老弱残疾者的时间更长。一旦室内没有及时有效地清洁打扫,居室内部环境质量就面临下降和恶化,细菌、尘螨大量滋生,会进一步威胁到居住者的健康。

随着城镇化带来的家庭功能多元化,家庭氛围、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对于家庭个体和群体健康状况的影响都不可小觑,而健康观念的传播和普及,使得现代家庭愈发重视居家卫生管理,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健康管理更成为新的共识。这些需求不断催生了室内清洁工具的自我革新。但想要彻底解决现代家庭的室内污染“痛点”,人们已经做的,足够有效了吗?

吸层器脱胎于工业革命的科技智慧

用吸尘器清除室内污染物,保持室内清洁度,这一灵感萌发于工业应用。1860年,丹尼尔·赫斯发明了第一台“工业吸尘器”,将灰尘“吹”进集尘盒。尽管清洁效率有限且身型笨重,这台“工业吸尘器”依然点燃了人们对高效便捷“清洁机器”的憧憬和研发热情。1901年,英国工程师布斯发明了“吸尘”法,用电泵把空气吸入软管,再用布袋过滤灰尘,“吸”尘器的雏形得以初显。1906年,布斯进一步研制出家用小型吸尘器,成为划时代的“吸尘”革新。

迈入20世纪中叶,工业化程度加深,空气污染物无孔不入地“钻入”紧闭门窗的家,人们的皮肤、衣服、家具每天都被肮脏的微尘包围。当时全球主要的发达工业国接连受到空气污染困扰,其中广为人知的是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该事件导致4000余人死亡,另有大量的人群出现眼睛刺痛、呼吸困难、哮喘等症状。扫帚、抹布的打扫效果显得捉襟见肘,人们开始对除尘效果更佳的机械化清扫工具趋之若鹜,由此,家用吸尘器被推向时代舞台。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副秘书长李明认为,吸尘器的出现既是一场家庭卫生的“重大革命”,也是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自此,居家清洁朝着程度更深、力度更强、效果更佳的方向大幅迈进。

围绕着高效捕捉灰尘、清除花粉和霉菌等居家有害污染物,科技革新在“吸尘”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如今,家用吸尘器体积越来越小,功能却越来越强大,效能越来越高。

早期的吸尘器有专门的集尘袋,体积庞大,但集尘袋常被灰尘堵塞,导致吸力明显减弱。使用者需要时常更换集尘袋,这种操作繁琐且不卫生。上世纪80年代,闻名遐迩的工业设计师和发明家詹姆斯·戴森首次将气旋分离技术应用于吸尘器,通过强大的离心力分离空气中的微尘,并推出无尘袋吸尘器,解决传统吸尘器容易堵塞、吸力变弱的问题。之后,气旋技术发展至双气旋技术、微振气旋分离技术、多圆锥气旋分离技术,技术愈发精细高效,带来了更强劲持久的除尘体验,这让人们的居住环境愈发洁净健康,打扫所花费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为了优化吸尘器,数十年来,戴森工程师们还不懈地优化其核心部件马达,试图获得性能、能耗、噪音与集成度之间平衡的最优解。2004年,第一代采用了数控技术的数码马达诞生,转速达到1666转/秒。很快,采用双极设计的二代数码马达问世,体积只有上一代的三分之一,直接为后来的无绳手持吸尘器形态铺平了道路。

居家清洁,自此开启可以随时边走边清理的时代,一个全屋清洁也能便捷舒适的未来向人们徐徐走来。

家庭结构更新 重塑清洁行为的内驱力

但当我们迈入21世纪,城市化进程逐渐加深,家庭小型化的趋势日益凸显,人们也越来越追求更精细、更高品质的居住环境。去年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中国平均家庭户规模只有2.62人,比10年前减少了0.48人。

与之相伴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会在家里养宠陪伴,艾瑞咨询2021年发布的《中国宠物消费白皮书》显示,中国目前一线、新一线和二线城市养宠渗透率已经接近40%(39.1%),三至五线城市渗透率也超过12%(12.3%),且还在进一步提升;此外,对现代家庭而言,房子也愈发不只是为了居住,而集健身、娱乐、会客等多项功能于一身。当家居构成要素日趋多元,清洁的复杂程度不断提升,人们的清洁观念和清洁手段跟得上需求吗?

关键词: 现代家庭 室内污染 建筑综合症

推荐

精彩放送

创投更多》

科技更多》

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