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报道:别挖了!这不起眼的小小苔藓,你知道它有多么重要吗?

来源:科学辟谣

我们科考常常要去的地方都在祖国大西南的山岭之中,常常一整天都见不到几个活人,但有一次,我们正在蹲在崎岖的土路旁,拍摄、采集苔藓,突然来了一队可疑的人……

几声吆喝,原本就没多宽的土路,突突地冲来了一列马队,每匹马都驼了满满七八袋东西,路窄货宽,我们不得不停下手上的工作,站起身来给他们让路。赶马的这几位,眼神实在是让人看不透,我们几人窃窃私语,猜测这麻袋里装的会是什么东西?野菜?中药?难道还能是毒品?不会把我们灭口吧?开玩笑吧,哪有用麻袋大张旗鼓地干这亡命营生的……


(资料图片)

突然,一位队友可能是看着部分露在外面这些东西有点眼熟,遂趁着马队往前走的功夫,趁人不备,眼疾手快地弄了一小撮下来。凑近一瞧,好家伙,可不眼熟嘛,这正是我们在调查的苔藓植物,经带队老师辨认,发现这些苔藓极有可能正是去年刚进了《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多纹泥炭藓,而这一马队运输的这几十麻袋不知道得毁掉多少面积的泥炭藓,我们心里是非常惋惜。

可能有些朋友有点没搞清楚状况,啥?苔藓不都长一个样吗?而且满地都是,为啥会进重点保护名录啊?那苔藓进了保,岂不是随便采采就可能不小心祸祸了保护植物,吃上几年牢饭?

其实,进保的苔藓植物都不是那些路边的寻常苔藓,它们都有各自的悲惨故事,属于是生生被逼上了保护名录之中,这些进保的苔藓中,泥炭藓家族就占了两个名额,今天我们就重点讲讲它们的故事。

01

苔藓和兰花有啥关系?

泥炭藓的故事,得从兰花种植说起。

大家都知道兰花优雅美丽,而且很多品种价格不菲,那它是怎么被种出来的呢?这时候就要用到苔藓了,泥炭藓被广泛运用在兰花以及其他诸多植物的种植中,在园艺上更多称它为“水苔”。因为其具有保水透气的特点,而泥炭藓本身会产生杀菌物质,对于植物根系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对于那些娇气的园艺植物来说真是绝佳的种植基质,而其中兰花的种植对于泥炭藓的消耗首屈一指。

养兰花用的水苔 | 作者供图

也正是这个原因,市场对于泥炭藓的需求量非常庞大。一直以来除了从国外进口,人们还发现国内的野外就生长着这类苔藓,于是商人们用低价向村民收购野生泥炭藓,甚至将野生泥炭藓远销海外,这样商业化的过度采挖将两种泥炭藓成功挖进了保护名录之中。

我们决定顺着马队来的方向向前寻找野生泥炭藓所在,这怎么说也是保护名录中难得的苔藓植物。走过了山路后就是一片广阔的大草原,视野豁然开朗,远处的泉水从山顶流下,在平坦的草甸上积水,留下了一个个小水潭。待我们走近看,不出所料,这些水潭中生长了成片的泥炭藓,枝条相互紧挨着,如同水润的草地,这是一小块名副其实而相对健康的泥炭沼泽。

泥炭藓沼泽地 | 作者供图

不过这些泥炭藓并不是在保护名录中的粗叶泥炭藓和多纹泥炭藓,而是相对比较普通的种类,看样子泥炭藓贩子对它们也没有兴趣。泥炭藓本种的块头更小,没有其他两种那样粗壮更适合运用于园艺,它们安逸地生活在这里,躲过了一场浩劫,与其他水生植物一起享受这份宁静。

02

泥炭藓与水

泥炭藓的生长方式非常独特。苔藓植物都没有根系,它们几乎只利用叶片来吸收环境中的水分与营养,所以对它们来说,没有了根系,就可以毫无顾及地不停向上生长,而植株下面部分没有了价值也随着死亡。在成年累月的积累下,下面的死去的植株在无氧条件下被缓慢而不充分地分解,积累充足的腐殖质,这就是一部分泥炭土的来源,这些土的碳素丰富,甚至晾干了可以作为燃料,也是为什么泥炭藓被叫做“泥炭”的原因。

浸泡在水中的泥炭藓 | 作者供图

虽然这种泥炭藓没有太大的园艺价值,但它们对于生态环境及其重要。不管死亡还没分解的植株,还是鲜活的植物,泥炭藓都能吸收自身体重10-30倍的水分,这个奥秘就藏在它们的叶片细胞上。

显微镜下泥炭藓的叶片 | 作者供图

我们将它们的叶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便能它们储水的细胞和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交错排列着,储水的细胞非常巨大,这些细胞使得它们能够储存充足的水分。这个特性对于环境来说,尤其是这片沼泽地来说,它们就像一个个活着的小水库,将水分积蓄起来。在雨季之时,不至于雨水泛滥成洪水猛兽,将脆弱的草甸土层冲垮。而相对干燥的气候下也能保持一定的湿润。

我们来到这块区域正是下雨的时候,这片区域的泥炭藓正在履行着它们在生态环境中的使命,只有缓缓的水流向下流淌着,慢慢滋润着土地以及草原上植物。

03

泥炭藓与土

采好了泥炭藓的标本,环顾四周,这一片的确是风水宝地,但四周全都是同一种苔藓。我们沿着溪流四处继续寻找,在溪流旁终于找到另一种块头更加粗壮的泥炭藓,根据它们叶子的形态差异(叶尖背仰),认为它应该就是名录上的粗叶泥炭藓,真好,成功收获一种保护苔藓。

它们的生境也有些许不同,只生长在溪流的土壁上,而非之前那样长满一片“草坪”,这里的水流相对急一些,只有部分粗叶泥炭藓浸泡在水中,而有些是将枝叶探向流水,吸收着“飞驰而过”的水分。这样的生长方式过于刁钻,实在考验我们的拍摄能力,我们不得不将脚踏进冰凉的溪水之中,尽量给它们来个美美的特写。

粗叶泥炭藓 | 作者供图

泥炭藓的茎叶结构复杂,直茎生长过程中不断分出数条的侧枝,顶端的侧枝非常密集,就像一个迷你款的菜花,叶片也密密地紧贴在主茎和侧枝上,这样的结构能在一定程度上地缓冲水流的流速,也能很大程度上缓冲水流对于土壤的“攻击”——至少对于泥炭藓“脚下”那些土壤来说,这样的帮助可不少,不然我们眼前的岸边可能是被溪流侵蚀的荒芜景象——泥土不断剥落,难以有植物在上生长。不同的环境下的泥炭藓也有着它们不同的作用。

在广阔的草原上我们兜兜转转了许久,找过了沿途的每一个小水潭和沼泽地,怎么也没找见那些老乡用马驼着的多纹泥炭藓,到底是长在何处。最后我们只找到了老乡用来临时囤积泥炭藓的小房子,吸饱水的泥炭藓比较沉,晾干了才方便运输,这里应该是他们晾晒以及中转的地方,里面还堆着几十麻袋的泥炭藓,之后还会上来用马搬运下去吧,或许收购的商人就在山脚下等着向村民收购。我们也只能从麻袋弄了一点作为标本和当地沟通与建议的证据。

难道我们只能从自然环境中索取吗?还是说我们要放弃使用泥炭藓这一优良的种植基质?并非如此,其实国内外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泥炭藓种植技术。泥炭藓的需求很简单,不太炎热以及足够湿润的环境,最好能有一片积水浸泡着。只需要在原来种植其他作物或者草药的田里沟渠中灌上水,露出部分的用于种植泥炭藓的垄,既不需要施肥又不用打药那么麻烦的管理,只需几个月,泥炭藓便能收获。但是继续采挖野生泥炭藓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我们返程时走了另一条路,发现一条沟壑无情地在这块草甸上撕开一条巨大的口子,就好像缩小的峡谷,沟壑两旁的土壤还在慢慢地往沟底下坠,沟底只剩下一条浅浅的小溪流。我们推测曾今这里发生一次较大的洪水,将原来的河道拓宽拓深,而草原上没有树木,没有深深扎入土层的植物根系,所以这里的土壤非常地脆弱,经不起一次较大的洪水。或许这个情况与植被破坏,以及泥炭藓被过度采挖有一定的关系吧。

作者 | 蓊溪地菍

审核 | 王康 北京植物园科普中心主任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关键词: 保护名录 粗叶泥炭藓

推荐

精彩放送

创投更多》

科技更多》

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