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厉打击!小蚯蚓为何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

来源:科普中国

小小的一只蚯蚓,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里。蚯蚓为何如此重要?疯狂电捕的背后有哪些“黑产链”?

整理/记者 赵天宇

近期,2023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在“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一节中,出现了“严厉打击盗挖黑土、电捕蚯蚓等破坏土壤行为”的明确表述,这也是“严打电捕蚯蚓”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当中。


(资料图片)

蚯蚓又称“地龙”,是一种传统中药材。电捕蚯蚓装置又被称为“地龙仪”,依靠电压刺激,便能将一定范围内的蚯蚓被一网打尽,又被称为“绝户式”捕蚯蚓,但它严重破坏土壤生态环境,影响农作物产量。此次被中央一号文件关注,说明无论从执法层面还是生态层面,保护蚯蚓都已刻不容缓。

秤砣虽小压千斤蚯蚓是评价耕地质量重要指标

蚯蚓是一种非常容易找到的物种,在全世界有近3000余种,而我国也有多达200多种,南方分布比北方多。过去,蚯蚓与人接触最多可能来自“钓鱼”“诱饵”,但此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依然让不少人感到意外。

事实上,野生蚯蚓是耕地质量的一项评价指标。原国土资源部2016年开展的关于“耕地质量评定指标体系”的研究中,地力水平、耕作条件、健康状况和生物特性成为评价耕地质量的4个一级指标,地形部位、田面坡度等成为29个二级指标。

在29个二级指标中,“土壤蚯蚓”特意被列入一级指标“生物特性”之下。

研究报告也指出,土壤蚯蚓是土壤动物中最大的常见类群之一,通过取食、消化、排泄、分泌和掘穴等活动,对土壤过程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蚯蚓是土壤生态系统重要物种之一,属于捕食食物链,又属于腐生性食物链。蚯蚓以动、植物的遗体为食物链的起点,可以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循环有作用;能破碎、分解和混合有机质(比如分解树叶);还能改善有机质的空间分布。

蚯蚓对土壤的理化性质也有影响,它的排泄物包括它通过孔道,它就能够松动土壤的结构,让土壤板结,让空气和水分容易流进去。而且蚯蚓对植物微生物,包括土壤当中的动物都有影响,尤其有蚯蚓的地方植物就生长的好。而蚯蚓粪便本身也是优质有机肥,用蚯蚓有机肥,农产品的有机性、味道也会更好。

疯狂电捕背后的“黑产链”有人靠此疯狂盈利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蚯蚓之所以被疯狂捕捉,最主要原因还是其高涨的经济价值,而这里面最主要的“钱途”就是“入药”。

在《中国药典》中,有四种蚯蚓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分别为参环毛蚓、威廉环毛蚓、通俗环毛蚓和栉盲环毛蚓,将它们干燥后就称为“地龙”,其中第一种的干燥体被称为“广地龙”(因为其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而后面三种则被称为“沪地龙”(因为其主要分布在江浙沪一带)。

▲电影《流浪地球1》中,姥爷为了救出被关押的外孙,试图用“陈年蚯蚓干”行贿,地下城的商铺中也有“榴莲味蚯蚓干”售卖。来源:电影《流浪星球》剧集

数据显示,2010年国内蚯蚓的需求量为400吨,但到2020年,需求量增长到了675吨,10年内涨幅超过50%。且四种能入药的蚯蚓,都未能实现成熟的人工养殖,只能依靠野外捕捉,也在无形中提升了价格。

根据2022年红星新闻记者的一篇报道,在广西玉林等地,早些年地龙的收购价为每公斤四五十元,后来由于需求量增加,现在已经到了每公斤230元。

某收购商表示,地龙仪刚出来时,有的人每天能电到500公斤。不过现在则电不到那么多了,毕竟电捕蚯蚓的人实在太多了,而且电了这么多年了,蚯蚓都很少了,想要赚钱就得往更远的地方去跑。”

利好人工养殖业防范“电捕蚯蚓”应有法可依

事实上,2022年7月,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林草局、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野生蚯蚓保护 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通知》,部署各地核实电捕野生蚯蚓等问题,依据职责加强监管,整治非法捕杀、收购、加工野生蚯蚓乱象。

在多个部门的协同监管下,如今电商平台上售卖的“电蚯蚓机”、“地龙仪”等商品全部下架,加上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表示要严厉打击电捕蚯蚓行为,电捕蚯蚓这条“致富之路”恐怕即将走到尽头。

例如北京、广东、海南等多地都已出台法规,将野生蚯蚓等纳入保护范围之内。海口市人民政府早在2018年,就公布《海口市湿地保护若干规定》,率先规定禁止在湿地内电蚯蚓的法规。

2020年3月31日,新修订的《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率先将适用范围扩大到名录之外的“其他陆生野生动物”。2020年6月1日,北京市实施新版《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条例扩大了野生动物的保护范围,并强化了禁食制度,将禁食范围由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拓展到了所有陆生野生动物和列入名录的水生野生动物。

▲ 辽宁沈阳某养殖蚯蚓养殖户正在工作 来源:人民网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孔祥斌认为,“小蚯蚓”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里,是一个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标志性事件,意味着国家更加重视耕地的生物特性、农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以及土壤在微观层面的优化。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法研究中心主任杨朝霞则表示,对于禁止电捕蚯蚓的诉求,长期处于“无法可依”境地,原因在于过去蚯蚓并不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这使得执法部门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执法依据,从而导致电蚯蚓行业的无序发展,甚至泛滥成灾,对生物多样性和土壤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她建议,对于野生动物,国家层面应该既要保护纳入名录的野生动物,也要保护没有纳入名录的其他野生动物,要在坚持重点保护的基本原则、严格保护纳入名录的野生动物的基础上,添设普遍保护、底线保护的特别原则,这样方能实现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的整体性保护。

另一层面,“禁电令”对于蚯蚓的人工养殖也是利好消息。据了解,早在上世纪80年代,蚯蚓就已实现人工养殖,但人工繁殖技术尚不成熟。在“禁电令”的推动下,相关养殖技术有望突破瓶颈,普惠更多养殖户。

(来源:新京报、第一财经、光明网、红星新闻等)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北科传媒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

请发邮件至bjkjbeditor@163.com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

关键词: 野生动物 中央一号文件

推荐

精彩放送

创投更多》

科技更多》

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