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看料】美国氯乙烯泄漏有多严重?短期毒性已减弱,长期危害更值得关注

来源:科普中国

美国俄亥俄州氯乙烯的泄漏最近沸沸扬扬,那么什么是氯乙烯,事故引发的后续次生灾害是否严重呢?


(相关资料图)

首先,什么是氯乙烯。氯乙烯分子式CH2CHCl,是我们常用的聚氯乙烯塑料的原料。平时生活中的广告牌、衣服的透明包装袋、污水管道,许多都是用聚氯乙烯为原料制备的。值得专门说明的是,作为一种含有氯元素这种卤素原子的有机物,也就是我们所属的卤代有机物,在自然界中本身存在的种类非常少——绝大部分是人工合成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几乎所有的含有卤素的有机物,可能都很难微生物降解,并且可能会对人体造成潜在的风险——比如癌症、皮肤刺激等。因此,像聚氯乙烯的塑料袋是不可以盛放食物的。作为聚氯乙烯的合成原料,氯乙烯的分子很小,反应活性又强,因此对人体的伤害可能更大。

那么氯乙烯的毒性到底如何呢?

事实上,当我们关注物质的毒性的时候,往往会发现有毒物质往往在反应活性的两个极端:要么贼活泼,比如氢氰酸、甲醛,可以迅速与人体反应从而导致严重后果;要么就是贼稳定,比如金属汞、苯之类物质,吸入人体之后由于太过稳定而难以代谢,持续积累造成人体中毒。

图:配图来自于图虫网

从这一角度出发,氯乙烯的毒性属于前者——活泼的氯乙烯可能让人体产生急性中毒反应。并且由于氯乙烯很活泼,还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吸收紫外线产生自由基、以及后续的多种有毒物质,吸入人体之后的产生更大的毒性。

那么为什么网络上对于氯乙烯的毒性各种说法都有呢?是因为其实科学家也真的不知道到底其对人体的损害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医学或者毒性的研究,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来进行,对人类进行的毒性实验科学肯定是严格禁止的。因此,往往相关研究也只能通过调研比如长期暴露在氯乙烯环境中工人的身体状况变化来进行,而且这种暴露也是浓度非常低的。化学中有句经典的说法“抛开计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因此,在低浓度下的暴露的研究结果,很难完全代表高浓度下,更难以反映长期暴露在较高浓度氯乙烯存在环境中的毒性——可能此次事故之后,基于此次事故结果的研究会让人们对氯乙烯的毒性认识充分,但也只对下一次事故能够起到作用了。因此,从我的观点而言,由于这次事故是氯乙烯短时间大量泄漏,空气中浓度极大,可能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相较已有研究报道的结果而言,会更加显著。

那么需要持续担心么?可能也不必。因此氯乙烯很活泼,所以毒性强。但换个角度来说,氯乙烯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很快反应转化为毒性并没有那么强的物质:比如本身也可能会有一些聚氯乙烯产生,不直接食用的话是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此外,美国政府已经点燃了氯乙烯来作为处理此次泄漏的一个方案。我不是化工安全方面的研究者,因此不太好评价这种操作是否适当,但点燃氯乙烯,可以将大量氯乙烯反应成CO2、盐酸之类的物质,毒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但由于氯乙烯本身含碳量高,而且含有卤素,因此很难燃烧充分,我们可以从新闻报道中看到,点燃的氯乙烯会有大量的黑烟产生,其中自然也会包括二恶英等芳香类有害物质,这些物质是我前面提到的很难降解的低活性致癌物质,反而会对自然界和人类健康产生持续性影响。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次氯乙烯泄漏的短期毒性可能会迅速下降,但点燃所引起的长期环境问题反而更应该成为我们的关注重点——当然,是不是十年之内不要吃美国的任何农产品,我想也大可不必。

美国政府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现确实令人失望,必须承担全部责任。首先是对于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太过业余;其次,信息公开程度太低,反而造成公众恐慌;第三,贸然点燃氯乙烯的操作,可能引发持续性环境破坏。希望后续美国政府的处理,能够真正做到从美国人民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掩盖。

本文为科普中国·星空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李存璞 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审核:任文山 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键词:

推荐

精彩放送

创投更多》

科技更多》

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