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热推荐:中国发明 | 火箭与火铳 Vol.3 爆炸类火器

来源:科普中国

爆炸类火气起源于燃烧类火球。北宋初已发明装有火药的燃烧性火器——火球(又名火炮),用于焚烧敌军阵营。

火球一般以火药为球心,外层用纸、布、沥青、松脂、黄蜡等包裹,用烧红的铁烙锥烙透外壳后,用抛石机抛射,或用人力投掷,火球内部的火药开始燃烧,产生火焰或毒烟。据《武经总要》记载,这类火器有引火球、蒺藜火球、霹雳火球、毒药烟球、铁嘴火鹞、竹火鹞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例如,蒺藜火球是一种布撤铁蒺藜的火球。球心有3枚具有6个刺头的铁刃,用蒺藜火球火药裹住,中穿一条长约12尺的麻绳,外壳用纸和杂药缚上,将8枚铁蒺藜放于球上。投放时,先烧红铁制烙锥,将火球的球壳烙透,然后用抛石机抛射至敌阵,火药开始燃烧,产生火焰,将火球烧裂,使铁蒺藜四散飞撒,以阻挡敌军的行动。

霹雳火球属于守城的燃烧性火器。球心用铁钱般大小的薄瓷30片与三四斤火药拌和,再用椭圆形纸壳裹住,外壳用易燃的配料涂封。当敌军挖地道攻城时,守城方选定地道最佳地点,向下挖掘竖井,用火锥烙开霹雳火球,向敌军地道内投掷,火药烧裂,霹雳作响,并用竹扇扇其烟焰,以熏灼地道内的敌军。

铁嘴火鹞,属燃烧性火器,用于守城。以木作鹞身,首安铁嘴,尾束秆草,火药装入草尾中。点着火药后,用抛石机抛射至敌攻城士兵群中或粮草积聚处,引起燃烧。竹火鹞,亦属燃烧性火器,用竹片编成长椭圆球形竹笼外壳,笼内装火药1斤,笼尾绑草3~5斤,使用方法和燃烧作用与铁嘴火鹞并无二致。

南宋时发明铁壳炸弹——铁火炮(又称“震天雷”)。用生铁铸成外壳,内装火药,并留有小孔安装引火线。点燃后,火药燃烧产生的高压气体使铁壳爆碎,可杀伤人马。南宋时,开始大批生产铁火炮。

据南宋大臣李曾伯在宝五年(1257年)调查静江(今广西桂林)兵器储存情况的报告中称,荆淮之地经常存有铁火炮10万多只,而江陵府(今湖北江陵)每月能造铁火炮1000~2000只。

另据《景定建康志》卷三九记载,建康府(今江苏省江宁县南)在两年三个月内就能制造3斤重铁炮壳22044只、5斤重铁炮壳13104只、6斤重铁炮壳100只。

南宋、金、元军在城垒争夺战中常使用铁火炮作战。例如,《金史·赤盏合喜传》记载,正大九年(1232年),蒙古军攻汴梁(今河南开封),金兵用“震天雷”炸毁蒙古军的攻城器械。原文题:“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確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爇围半亩之上,火点著甲铁皆透。”另据《宋史·马塈传》记载,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军攻破静江(今广西桂林)城时,守城宋军250人以一大型铁火炮集体殉难。原文题:“娄乃令所部入拥一火炮然之,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外,兵多惊死者,火熄入视之,灰烬无遗矣。”

未完待续

| 编辑节选自《中国三十大发明》,华觉明 冯立昇 主编,游战洪 作。本文谢绝转载。文章配图部分来源于网络。

关键词:

推荐

精彩放送

创投更多》

科技更多》

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