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快播报】中国深潜技术(四):难得的俄罗斯伙伴

来源:科普中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一个对深海几乎一无所知的深海探索弱国,到最终征服地球海洋的深度极限,中国深潜人在不到20年间就一跃成长为世界顶级的深海探索强国。如今,“奋斗者”号深潜器仍然保持着三人同时抵达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的世界纪录。通过模仿其他国家的深潜器,学习他们的先进之处,再加上科研工作者们的努力创新,中国科学家们亲眼看深海的梦想终于成真。和所有的高科技领域一样,中国的深潜事业也在学习与创新中不断前进。深海探索的脚步从不停止,中国的深潜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多更大的成就!

第四节 难得的俄罗斯伙伴

既然是载人深潜,那么载人舱无疑是整个系统中最为核心的成分。只有拥有了可靠的耐压材料和结构,才能让舱体有效保护乘员的生命安全。深海中的深潜器,处境比海面上的孤舟还要惊险,巨大的压力让它的命运时刻被大自然所攥紧。强大的水压能把深潜器像面团一般揉捏成各种形状,想要对抗大自然的力量,我们需要拿出全部的勇敢和智慧。同时,由于“蛟龙”号,每次执行任务时,都要在低压与高压环境之间来回移动移动,并非是一次性结构。同时,深海并非总是意味着深寒,某些高温热液区域,海水也可以在高压的作用下达到数百度,这样的环境用“水深火热”来形容根本就是恰如其分。如果在服役过程中产生一丝一毫的裂缝,都可能让载人舱的结构发生毁灭性的瞬间破坏,让乘员葬身海底。这对载人舱里的潜航员、科研人员乃至整个中国的载人深潜事业来说无疑是场噩梦。

因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目标是7000米的深海,这就意味着载人舱既要面对15座埃菲尔铁塔的巨大压力,又因为要能够保障一定空间装载设备和供人作业,同时还要保证浮力并不能过于沉重。三重挑战让科研人员落入到了异常困难的形势中。载人舱外壳由钛合金构成,材料和结构角度都做过各种耐压处理,但这个球壳不可能凭空形成,我们不得不用焊接的方式让材料结合为一个整体。然而,普通焊接时焊接区附近是最脆弱的地方,发生断裂的起点也是焊接的区域,钛合金焊接技术也是一个难题。可是中国并没有制造这类钛合金加工的技术与经验,中国科研人员想要靠自己的力量制造出这样高性能的载人舱,想象要是质量不过关的后果,着实让人头皮发麻。

这一技术难题曾经让整个团队一筹莫展,不过天无绝人之路,在得知中国有制造载人舱耐压球壳的意愿后,俄罗斯方面伸出了援手。经过与中国人员协商讨论后,俄罗斯方面为中国科学家的专业和热忱所打动,同意协助中国制造载人舱球壳!本来愁眉不展的科研人员们顿时大大松了一口气。最终,中国负责球壳设计,俄罗斯负责球壳制造,既能为中国团队积累宝贵的经验,也能利用俄罗斯制造载人舱球壳的丰富经验,可以说是一个两全其美的稳妥方案。最终在“蛟龙”号的研制过程中,中俄之间开展了密切合作,包含了钛合金载人球、钛合金框架、深压海水泵等技术。俄罗斯曾经制造过拥有钛合金外壳的核潜艇,其相关技术世界一流,它们的帮助让中国的研制速度得到大大提升,使得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

但核心部件来自他人,也让不少人对蛟龙号颇有微词,对此,徐芑南总设计师说,“我想这是一些人对‘蛟龙号’最大的疑问,有几成部件是中国自主制造的?”其实“蛟龙”号作为一台原型机,不能只顾追求100%的中国制造,而是要明白“设计与总体集成优化技术是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

徐芑南说:“从方案设计,到潜水器的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全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完成,总装联调和海上试验也是我们独立完成的。”蛟龙号的研制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我国高科技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坚持和灵活,这也正是我们能够取得大量成就的关键性经验之一。具体攻关应当尽全力,但过程中更要能够随时变通。虽然高科技领域往往都是各国的自留地,但合作与交流毕竟也是世界经济运行的常态。很多国家出于各种目的,也很有可能在原先不愿意松口的领域开启对我们的技术共享。适时的交流合作不但极大节省时间与精力,更能为之后自主研发载人舱的成功奠定基础。在各种优良条件的作用下,中国载人深潜事业开始大步腾飞。

关键词: 埃菲尔铁塔 天无绝人之路 来回移动

推荐

精彩放送

创投更多》

科技更多》

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