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播资讯】瓦屋山的成因

来源:科普中国

瓦屋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原为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实为古地质史上一条大海沟。这是长期受到了两岸河流挟来的泥沙的冲击,天长日久,沉积为石灰岩层,后来经过了第三纪造山运动的巨大作用,这些石灰变成了一条横断的南北走方的山脉,海上生物的残骸,就夹杂在这些岩层之中。

这是五千万年以前的新生带第三纪一次造山运动所形成的。它是地球上最年轻的山脉。高度较大,系统也是最明显的。它为喜马拉雅山系褶曲地带的一部分,它与非洲北海岸,欧亚大陆南岸和东岸,南北美洲西岸,亚洲的帕米尔、阿美尼亚等地山脉为共生姊妹。古西藏大陆东部的山脉,形成了由北向南的走向,这些横断山脉由此而延伸至东南亚的印度支那半岛。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沿着这里的河谷地带,进入了中国西南部,使这里的气候变得温暖而湿润,也就成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四川盆地是一内陆海,后来由于地壳的隆起,再加上流水长期腐蚀和冲刷作用,形成了长江三峡,抬升了瓦屋山山脉,这才使得我们今天能够看见巍峨的瓦屋山。由于其地处西川高原,山地的交接地带,地质构造上位于扬子淮地台西部的四川台拗和上扬子台褶带上,构造体系复杂;在地质史上,自从前震旦纪以来,有数度沧桑,到中生带三叠纪末期开始成为了陆地,地表在承受内力作用的同时,又有自三叠纪末期以来近1亿九千余万年的外力塑造作用,地表岩性复杂多样,故瓦山多硬质岩石的火山喷发后冷却的玄武岩,有常见的坚硬而易受溶蚀的碳酸岩石。瓦屋山为上扬子台褶皱带,地壳稳定性差,多褶皱,断裂,故地质构造复杂,地势高,起伏大是其地貌特征。瓦屋山为单面山。其最大特点为背斜构造和一翼,其为水井槽背斜西翼。这都是与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向东斜歪或倒转的褶曲有关,其顶面均为玄武岩,它与玄武岩抗剥蚀能力有关。


(资料图)

瓦屋形状为断块桌状的山,它位于一向斜内。岩层倾斜平缓,四周为一北东向与北西向两组之中断层所包围,形成了一近乎菱形的断块。在地壳的抬升过程中,受到周公河、荧水、经水(均为古代的邛水)所切割而成瓦屋状。顶部覆盖有玄武岩,表面地势较为平坦。

瓦屋山地貌的主要骨架为燕山运动所形成,后来又经喜玛拉雅运动强化而具备的。自燕山运动以来,地质构造系统对地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瓦屋山的构造较为复杂,有经向构造、纬向构造、新华夏构造与西北向的歹字型构造,乃至局部山字型构造,瓦屋山成为诸种构造体系的交织地带,但是以经向构造体系占主要优势,以南北走向山势为主,给人们出行带来了障碍,这样也造成了瓦屋山生态状况良好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在地质史上,凡在地貌的发育过程中,越是晚期的构造运动,对于现代地貌的影响就愈为显著。自第三纪末期以来,瓦屋山地壳经历了喜玛拉雅山造山运动的B幕与C幕的新构造运动的影响,瓦屋山的褶皱、断裂进一步加强,直至今天也没有停止,地质史上这一带地震频繁,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张华的《博物志》中的关于“蜀郡严道铜山崩”的记载,早在一千余年前古人就有关于瓦屋山大地震的记载了。由于历史上有过多次强烈的地震,使其经过的第四季新沉积未成岩的灰色泥砂层发生了变动,倾角达到20°,而远离断层处则倾角近乎水平,甚至无形变发生。这些事实都说明了地壳新构造运动的活跃。新构造运动在地壳抬升区形成了嵌入河曲。最为典型的是严王峡、车岗峡、荥水峡、双洞溪、经水峡等,它们都以迂回曲折的河曲嵌入了瓦屋山,这说明了古青衣江的形成在瓦屋山升起之前,周公河、车岗水在此段早已先成河流。此外,在大田坝以下的瓦屋山中以下的河谷地带,蛇曲式河床嵌入也十分明显,新运动构造运动形成的地壳的抬升,在瓦屋山中形成了众多的峡谷、漳谷和隘谷地貌。在岩石坚硬垂直发育的碳酸盐类岩石的分布区,这种地貌在瓦屋山中随时可见。

新构造运动还在瓦屋山山地面留下了剥蚀面,河谷地貌上也留下了它的足迹。瓦屋山中不乏新构造运动使山中间歇性抬升形成的剥蚀面,河谷地貌方面,普遍存在3至5级阶地完全是非推动地壳间歇性抬升的新构造运动活动的结果。此外,新构造运动对于岩溶地貌发育也有着十分强烈的影响。

瓦屋山在第四纪冰川时期是否有过山川冰川的分布?这是肯定的答案,毋庸置疑的事。一般认为古冰川时期内的气温比现代低12-15℃,在西藏东南一角的海洋型冰川近代雪线高度年平均气温为-1-2℃。峨眉山气象站海拔3047米,多年平均气温3℃,以大姑冰川期气温低12℃计算,那么瓦屋山区冰川时期的气温也在-10℃以下,大大远在冰期雪线之上。当时在四川西南部,凡海拔1000米左右以上的山地在冰川时期都有可能位于雪线之上,都有过冰川运动。可以肯定地说:冰川期在四川西南部,凡属海拔在2000公尺以上的山地,都有冰川的遗址。

综上所述,在瓦屋山区,古代冰川遗址比比皆是。根据其特异的地貌,很难否定古代冰川对其有过巨大影响。首先,类似现代冰川作用结果的角峰、冰斗、U型谷地形地貌分布是广泛的。就U型峡谷而言,在一线天和严王峡等处,都有一条直的U型谷地貌,并且与构造面不一致,用泥石流的作用来解释是不可理喻的。在瓦屋山前有更厚的更新统泥、砾堆积,其中不乏巨砾、擦痕、压断现象,这些都是一古生界玄武岩岩块,名为“杏”。此地附近为中生界地层,这样巨大的石块,不是泥石的搬运所能完成的。在瓦屋山的东麓的王河、刘沟、毛沟一带有一向下方凸出的弧状小丘陵,其组成物质为大小不等的石灰岩、玄武岩岩块、砾石。这一地貌除用冰川尾磺能够解释外,用其他说法则很难自圆其说。

我们可以将瓦屋山的冰川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为李四光划分的鄱阳湖冰期(距今90-120万年),冰川达于山麓(海拔600米);第二时期为大姑冰期(距今68-80万年),冰川再次下山,到达代国槽一带。

瓦屋山在古代地理上曾经有过两亿多年的地质演变史。一亿多年前瓦屋山地区原本是汪洋大海,这在地质史上震旦纪的末期,震撼中国西南部的晋宁运动发生了,地壳随之而发生了褶皱和断裂。瓦屋山方位一地壳中炽热的岩浆,从海底深处向上冲击,冷却以后便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瓦屋山。经同位素钾氩法测定,其年龄值约为一亿一千七百万年。

瓦屋山在其地质史上,曾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坎坷与沉浮。大约在七千万年以前,波及中国西南部和印度半岛的印支运动,使其结束了动荡的年代,开始了平静的时期。这在瓦屋山将上亿年来的沉积的岩层整齐地叠压成一部宏大的地史图卷。人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奇峰险壑,断涧危崖就是这一时期大自然的造化。中生代末期的造山运动使瓦屋山地质构造的框架,新构造的喜玛拉雅运动使瓦屋山地来了个天翻地覆,最后造成了1908年9月,英国植物学家,探险家威尔逊对于瓦屋山的描述:“一个看上去非常特别的块状山,它的形状像大瓦屋山一样奇特,像云需之上一个巨大的诺亚方舟”,又犹如陆游的“山横瓦屋披云,出水自地来”,出现了瓦屋山的两大主体地质遗址景观,断块平顶山(桌山)和高山瀑布群和众多泉眼来。

第四纪以来,瓦屋山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约在1000万年以前的第四世中期,瓦屋山的高度已经超过了2000米,而分类上升的速度又各不相同,这样就造成了瓦屋山峰峦参差,错落有致,透迤多姿的壮丽景观,有些真可谓叹为观止。

后来又经历了大理冰期,瓦屋山又处于“银装素裹玉蓬菜”的大千世界中;当长年的积雪处于低温期时,造成了无数巨大的冰川,山体又经过了长期的冰川的侵蚀,出现了冰磺物沉积和溪润中嶙峋巨石等冰川的遗物来。

后来第四纪冰川期结束了,地处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区,瓦屋山又恢复了低云多雾、雨量丰沛、空气湿润、万木葱茏的自然景观。这为累计厚达2000多公尺的碳酸盐盐溶发高提供了充足水源条件,出现了众多的岩溶洞穴,其中以燕子洞规模最大;洞口高近20米,洞深度不下几千米;其具体情况目前还未被人们所探明。车岗洞尤有开发和利用的旅游价值。

瓦屋山的陡崖尤为奇险。作为单面山的典型,在其被侵蚀的坡面,由于崩塌作用,故常有陡坡地貌,出现了上千米的悬崖断壁和平缓的山顶面,这是中国名山之中绝无仅有的。举凡泰山、衡山、华山、满山、庐山、九华山、峨眉山、蛇铜山等都没有如莫干山、鸡足山、天目山、雁荡山、千山、黄山、阿里山、瓦屋山那样宽阀平坦的桌状山,南非开普教的桌状山与其相比,只能是小巫见大巫,大有徽不足道之感了。

峡谷地貌令人赏心悦目。瓦屋山区的多处都出现了峡谷地貌。这里有奇异的峰谷,两岸崖壁陡峭,一水中流,大有山河相间之目。在瓦屋山中有着令人心旷神怡的泉水。在可溶性,岩石分布的山麓有广泛的分布,日本东京大学理科博土、教授川崎薰先生在复兴村发现了罕见的优质水源,它对高血压、关节炎、皮肤病有一定的疗效。

由于特殊的地质物构造和湿阴气候的侵蚀,冰川流水的精雕细刻,使瓦屋山成为了集雄、秀、幽、奇为一体的天下名山,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恩赐。它记录了沧海变桑田的漫长岁月,也成就了人们进行科学考察的大自然实验室。

文字:王仿生 王益鸣

图片:张锐红

关键词: 新构造运动 造山运动

推荐

精彩放送

创投更多》

科技更多》

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