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资讯丨你知道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吗?为什么要顺应节气来养生?

来源:科普中国

作者:于国泳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杨卫彬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主任医师


【资料图】

很多人都会背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大家都知道,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那么,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呢?

一、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古时候有个音乐家叫伶伦,他发明了十二种乐器。他发现乐律跟自然会有一个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的规律。为什么有一些古琴会不弹自鸣?实际上就是这个乐器可以和自然界的节律去对应。伶伦就是通过这个规律发明的这十二种乐器,跟自然界的律相合,产生了十二律,之后古人又通过观天象,与农作物的生长规律联系起来。最后把一年分成了二十四段,也就是二十四节气。

每年每个节气的时间,相对来说都是不变的,周期也是不变的,一般每个月会有两个节气,上半年和下半年节气的时间不一样,就像节气歌中描述的,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中医养生往往和节气结合在一起,中医特别强调,养生一定要顺应节气。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二、为什么养生要跟着节气走?

人是从哪里来的?中医认为人的产生是来自于自然,《黄帝内经》里面讲,“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出生和成长与天地自然之气是直接相关的,二十四节气又是自然里面的规律总结,所以养生要跟着节气走。

我们的自然环境是一个大宇宙,人体的运行是一个小宇宙,大宇宙跟小宇宙之间一定要协调,如果不协调人体就会生病。所以中医讲养生,强调要跟着节气走,是一种智慧。

在二十四节气中,有几个节气特别重要,就是二分和二至。二分指的是春分和秋分,二至指的是夏至和冬至。为什么叫二分二至?

二分,就是一天中白天和晚上刚好是平分的,所以叫二分。也就是在春分和秋分这两天,白天和黑夜的时间是一样长的。

二至,就是夏天和冬天的到来。

夏至就是要进入伏天了,这个时候阳气比较旺。观天象,太阳在头顶上,正好直射,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位置,从地球上来看正好是90度。夏至这一天白天是最长的,过了夏至之后,白天时间就会越来越短,一直到秋分这一天,白天和晚上的时间就一样长了。

冬至这一天阴气是最盛的,一天里边夜晚时间是最长的。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位置,在地球上来看是270度,斜度是比较大的。

中医养生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最早是在《黄帝内经》里面提出来的。就是根据节气变化及自然规律,通过调整阴阳,使阴阳调和,来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三、如何调整阴阳?

图3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春天和夏天阳气在不断地积累和升发,春天阳气初起,到了夏天阳气就到了最大的时候,这个时候人体也同样也有这样一个变化,我们的状态随着节气在变化,这个时候要注意养阳,阳气对人体来说很重要。

养阳一方面是补阳,吃一些帮助升发的东西有助于补阳气,另外,阳气长得过快的时候,还要注意收一收。夏天很热,有人就会吃冰的、吃凉的,这个时候人的阳气全部都在身体外面,其实身体里面是很凉的,不能吃冰的东西,吃了之后可能到秋冬季节就会生病了。

秋冬阳气开始下降,温度开始下降,夜慢慢开始变长,阳气减,阴气生。这时我们要很好地来收藏在夏天保留下来的阳气,比如我们接受的太阳光。阳只有在阴里面才能得到很好地封藏,一直到冬至要把阳气藏好,那么阳气就会变成一粒种子埋藏在人体内,这粒种子如果藏得好,种子的原动力会比较强,第二年春天的时候,发芽的力量才会更强。中医讲“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也就是说冬天不好好地收藏阳气,在春天就会生病。

所以中医养生重在调阴阳,阴平阳秘,人就会健康。

关键词: 二十四节气 这个时候 中医养生

推荐

精彩放送

创投更多》

科技更多》

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