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多样性,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来源:科普中国

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250年的近代分类学已经将120多万物种记录在案,但地球上约86%的现有物种和海洋中91%的物种仍有待描述。估计全球约有870万(±130万)种生物,其中约220万(±18万)是海洋生物。这是一个多么丰富多彩的世界!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已评估的7.9万多个物种,其中有2.3万种面临灭绝风险,包括41%的两栖动物、34%的松柏、33%的造礁珊瑚、25%的哺乳动物和13%的鸟类。而那些尚未被发现的物种其种群规模更小、生活环境更局限,恐怕情况更糟。一些悲观的观点认为,现在几乎每小时都有物种在灭绝……

我国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2022年1月,我国确定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当每一次热切地讨论并加入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一课题时,我们会联想到“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长江生态”等。那同学们知道生物多样性到底是什么吗?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它呢?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简单地说,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它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一、生物多样性为我们做了什么

人类在地球演化35亿年后才加入这个紧密联系着的生命之网。当人类终于认清自己的生态位的同时也意识到,在这个生物丰富多样的世界,人类有多么依赖其他生命。

我们需要大自然,虽然这种需求常常被我们所忽略。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直接或间接来自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可以形象地说,生物多样性是支持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生物资源是我们建立人类文明的基础,生物多样性将我们的地球构建成了一个适合各个物种生存及居住的地方。它所产生的自然系统使大气、海洋、森林能够稳定运作,并几乎无限制地给人类提供着发展所需要的一切。因此,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将对我们的经济、生态、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我们曾经对生物多样性做了什么

2019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发布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报告》。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已经改变地球75%的土地和66%的海洋生态环境,47%的生态系统指标下降,生物多样性衰退严重,这对世界各地的经济、粮食安全、饮用水以及人类的生活质量等造成了严重危害。

这里的人类活动主要包括: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对自然资源不断提升的需求、过度捕杀等短视性破坏性资源掠夺、环境污染、珍稀资源的收集及收藏、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不强,等等。

三、我们需要为生物多样性做什么

1.保护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指生物的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一个物种所包含的基因越丰富,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就越强。基因多样性是生命进化的基础。

遗传多样性赋予了人类对资源选择性利用的可能。我们现有的食物多来自对野生资源的驯化,从8 000年前黄河流域原住民驯化小米开始,我们使用人工选育去代替自然选择,最终得到所需要的高质高产品种。我们一直在享受着遗传多样性为我们提供的好处。

同时,在漫长的驯化过程中,为了得到更有利于使用的性状,我们可能会选择丢失一些看似没有用的基因。但是,自然界的每个物种、每种独特基因都可能具有我们暂时还没有发掘的潜在价值。我们在享受驯化物种的同时也需要保存其原始物种的基因库,它们承载了人类生命的奥秘。

同学们看过电影《星际穿越》吗?电影的开头,地球一片末世景象。植物枯萎病蔓延全球,植被的减少放纵了沙尘暴的肆虐,并导致大气中氧气含量急剧减少,人们只能依靠玉米生存。而枯萎病终有一天将感染玉米,人们将面临无粮可吃的局面。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解决枯萎病?

这个问题,也许我们可以以野大豆为例来聊一聊。野大豆是现有豆类的祖先,在田间随处可见,却在中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位列二级保护植物。它所需要保护的,就是它的遗传多样性。

人类在将野大豆驯化为如今的大豆的过程中,会选择想要的特征,而丢失一些认为无用的基因。但是,如果有一天,现存的大豆生病了,我们就需要从这些野生的大豆祖先中寻找治病的方法。毕竟广布的野大豆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这些环境所孕育出的多样性才是野大豆最宝贵的资源,是遗传多样性的基因宝库。

2.保护物种多样性

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每个物种都有其独特的生态服务功能。人类所呼吸的氧气、获得的食物和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都离不开各个物种的贡献。但是,脱开人类而言,不论是在荒野还是在高度人类化的世界中,它们始终在运用智慧构建尽可能复杂的生态链以保证自己的整体运行。

但是,每个物种都必须大于其最小存活种群,才能实现长久的存活。而人类对环境的开发、污染以及对生物资源的非持续利用,会导致当今物种多样性的丧失甚至物种单一化。不稳定的生物基础在环境变迁或自然灾害的触发下,可能引发大规模的生物灭绝。有很多生物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它们的时候,就已经从这个世界消失了。一些科学家甚至认为,第六次“生物灭绝”已经开始。而上一次大灭绝则在约6 600万年前,带走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大多数陆地生物以及75%的海洋生物。

不论是1662年灭绝的渡渡鸟、1914年灭绝的旅鸽,还是2018年刚刚离世的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方白犀牛,都在不断地鸣响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警钟。随着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许许多多物种已经灭绝或者正在走向灭绝的路上。比如亚洲特有种小熊猫,由于栖息地变小、环境要求高等原因,如今想在中国见到它,就只能去四川、云南和西藏了。

物种多样性的丧失直接导致了生物链的断裂。近些年,很多地方都意识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退耕还林”让青山和动物回到了我们的视野。然而,近期关于野猪横行的报道频频出现,我们却因为当地豺、狼、虎、豹等大型食肉动物早已绝迹而对其束手无策,长此以往,必然会出现新的问题。

现在,全中国食物链最完整的地区在三江源。从底层啃食牧草的旱獭、鼠兔、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到草原的专属捕猎者藏狐,再到顶级狩猎者狼、雪豹、猞猁、棕熊……整个生物链已经形成良性循环。

3.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

在生态学中,把同一物种占据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集合体称为种群。而将在一个特定的地区内,不同生物种群所组成的集合体称为群落。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则组成生态系统。

沙漠、森林、湿地、草原、海洋、湖泊等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调节气候、维持大气组成稳定、过滤有害生物等方面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生态系统的功能最终通过物种来实现,所有的物种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互相依赖,彼此制约。

每一个物种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具有其遗传多样性。而每一个物种都在自己的生态系统中占据相应的生态位,并且与其他物种相关联。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密切相关。

生境丧失或片断化、外来物种引入、环境污染、生物资源过度利用……这些会使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处于恶性循环之中。在此循环中,人类也不可能独善其身。纵观整个地球的生命历史,一个物种的灭绝必然牵涉影响着与其相关的纷繁复杂的生物网络。

这也就引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问题所在,我们要生物多样性,不是保护单个物种,也不是保护单个遗传因子,而是将物种置于自然栖息地中进行生态保护。

如今,“生态文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被我们广泛接受。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也在2022年1月最新发布了“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中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包括开展物种专项调查,实施大熊猫、亚洲象、海南长臂猿、东北虎等48种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抢救性保护等一系列措施。相信在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退化、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全球危机方面,我们必会取得非凡成就。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 遗传多样性

推荐

精彩放送

创投更多》

科技更多》

云计算